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22 09:47

情绪消费:热潮背后的理性审视与规范路径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体感受,常常根据自身情感状态选择不同的服务或产品,情绪消费由此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当“花钱买快乐”成为消费新趋势,许多商家敏锐捕捉到商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维度挖掘情绪价值。《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已成为年轻人重要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青年人面临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压力,以叫醒哄睡、聊天倾诉、AI陪聊等虚拟商品,以及二次元谷子、潮玩手办等为代表的精神消费,正是市场对用户情绪的深度挖掘与商业化利用,为渴望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消费者提供了出口。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变迁——消费者不再仅关注商品的物质属性,更愿意为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买单。



便捷的线上社交在增加交流频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现实社交的疏离,这使得情绪消费成为弥补现实社交不足的方式。与此同时,Z世代对个性和自我表达的重视,让情绪消费成为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新选择。消费市场的细分与多元化,更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陈浩指出,部分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能够精准捕捉用户情绪状态,进而设计出满足其情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这一新兴消费趋势背后隐藏着值得警惕的风险。消费者在追求情绪满足的过程中,可能因各种诱惑陷入消费陷阱:有年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精打细算,却在乙女游戏中豪掷千金购买虚拟服饰;有男性玩家为网游角色花费上千元购买“皮肤”;更有消费者挪用生活费,加重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负担。陈浩认为,部分平台通过诱导用户购买情绪化商品或服务,其商业化特性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甚至形成“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的错误观念。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指出,这类消费虽能短时间满足情感需求,但若过度沉迷,可能导致个体更深层次的情感缺失,加剧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

此外,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情绪需求,通过夸大宣传、虚假营销推出无实际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诱导冲动消费,导致消费者体验后因落差产生经济损失。情绪消费平台因需要收集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存在隐私风险:树洞倾诉、连麦语音等场景可能泄露用户身份信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进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网络诈骗。同时,情绪消费领域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突出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倾诉、陪聊等虚拟服务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销量颇高却普遍缺乏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及从业者资质说明。梁峰强调,部分情感陪护服务平台甚至可能利用用户情感需求提供软色情内容,引发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而服务质量与价格不匹配、消费者维权困难等现象也亟待解决。

如何引导情绪消费健康发展?业内人士指出,需通过加强行业监管、提升用户素养等方式,推动这一领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使其真正成为积极的情感支持模式。陈浩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情绪消费行业标准,明确服务内容、从业人员资质、平台运营规则等要求,尤其是情感陪护、心理咨询类服务需从业者具备专业资质,并建立严格准入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平台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数据安全性等进行独立评估并公示结果。

梁峰提出,政府应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定期检查平台内容并严厉处罚违规行为,鼓励用户举报不良内容,形成社会共治监督机制;平台需加强自我审查,杜绝软色情、虚假宣传等内容,还可与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情感导师提供科学情绪管理服务。

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中的责任与义务;平台应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并在隐私风险场景设置预警,提升用户信息保护意识。

深圳品质消费研究院院长杨庆星表示,教育机构、社会组织、情绪消费平台应通过多元宣传引导年轻人认识情绪消费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平台可设置消费提醒功能,对超阈值消费行为发出提示;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则可通过线下活动、情感辅导等方式,帮助年轻人拓展社交圈层,增强现实互动交流。

正如陈浩所言:“只有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情绪消费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方式,而非情感依赖的陷阱。”唯有多方协同、标本兼治,才能让情绪消费真正服务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实现理性与温度的平衡。

(来源/半月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绪消费:热潮背后的理性审视与规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