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二妻”婚宴闹剧:警惕“万物”皆可娱乐化
近日,一则“男子将同时与两名女子举办婚礼”的消息在网络引发强烈关注,舆论哗然。4月17日,涉事酒店发布声明取消此次婚礼预订。据澎湃新闻从毕节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两名女子中一人为新郎前妻,三人拍摄婚纱照实为“闹剧”。经民警教育劝导,这场荒诞的“三人婚礼”已被叫停,后续该男子将与现任未婚妻依法完婚。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一夫二妻” 婚礼事件,不仅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更是公然挑战法律权威,在道德与法律层面均无立足之地。值得深思的是,公众讨论多聚焦于 “婚姻神圣不可儿戏”“法律尊严不容亵渎”,然而,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 “万物皆可娱乐化” 危险倾向,更应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在法治社会,“一夫一妻”是不容置疑的基本准则,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保障。现实中,公然实施“一夫二妻”行为者极为罕见,因为我国婚姻登记系统的联网核查机制,能第一时间识别重婚违法行为;同时,法律对重婚罪有着明确的惩处规定。由此推断,此次闹剧最大可能是当事人妄图通过制造噱头博取眼球、收割流量。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下,部分人不惜剑走偏锋,将违法情节包装成 “吸睛利器”,这种漠视法律、唯流量是图的创作逻辑,远比事件本身更具危害性。其可复制性强,易形成病毒式传播,若不加以遏制,将严重消解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事实上,“一夫二妻”闹剧并非孤例。近年来,“家暴博同情”“卖惨虚假助农”等不良创作现象屡见不鲜。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本质都是为追求流量,将违法违规行为娱乐化、低俗化,试图以突破法律底线的方式获取关注,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环境。
净化网络空间、维护法治尊严,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广大网民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法律底线,自觉抵制低俗、违法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虚假、低俗、违法信息的识别与拦截,从源头阻断不良内容传播;相关职能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
“一夫二妻”闹剧绝非简单的“玩笑”,其背后暴露的娱乐化创作侵蚀法治根基的问题不容忽视。全社会既要捍卫婚姻制度的严肃性,更要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健康网络生态,人人有责。对于任何企图以“闹着玩”为名挑战法律权威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综合:红辣椒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