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员工上班?职场不应成为 “楚门的世界”
近日,郑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直播员工周末上班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员工工作场景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网络上,这场看似新颖的“直播上班”操作,实则触动了职场权益保障与个人隐私保护的敏感神经。
面对外界关于直播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肖像权的质疑,该公司负责人回应称,直播旨在提升公司工作状态与业务流程的透明度,且员工均已知情,加班也会发放相应加班费。然而,在这看似合理的解释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法律层面来看,律师明确指出,公司开展直播活动必须获得员工的明确知情与同意,同时加班时长也应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限制。尽管从表面上看,若满足上述条件,公司的直播行为在法律框架内似乎无可厚非,但公众的普遍不适感却深刻反映出这一做法在情理层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办公室作为工作场所,虽有公共属性,却与完全开放的“公开场合”存在本质差异。员工在工作期间,除完成工作任务外,难免会有私人生活的自然流露,如短暂的休息放松、日常的交流闲谈等。当摄像头持续记录并实时直播员工的一举一动,员工将陷入无数网友的审视目光之中,这种全方位的暴露无疑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仿佛置身于 “楚门的世界”,个人隐私与自由空间被无情压缩。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所宣称的“员工知情并同意”的真实性存疑。在实际职场环境中,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地位往往并不对等,员工在面对公司要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现实中,各类公司奇葩规定、苛刻罚则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员工对于超出正常工作范畴的直播要求,即便内心不愿,也可能因担心职业发展受到影响而不敢拒绝。所谓的 “同意”,极有可能是迫于公司压力的无奈之举,并非真实意愿的表达。
对此,法律专家建议,公司若开展直播员工上班的活动,应与员工签订详细明确的同意直播协议,对直播的范围、内容等关键事项进行清晰界定,绝不能将员工“知情但未提意见”简单等同于默认同意使用个人肖像。其中,赋予员工切实有效的“知情同意权”与“拒绝权”至关重要,尤其是“拒绝权”,作为保障员工权益的最后防线,对于维护员工切身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公司以“直播是为了让工作状态和业务流程更透明,增进客户信任”作为理由,也难以经得起推敲。一方面,公司想要展示自身运转情况与工作状态,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更加合理、稳妥的方式,直播并非唯一选择;另一方面,直播过程中存在泄露公司核心业务、商业机密等风险,且实际能为客户传递的有效信息也十分有限。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公司在追求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的同时,更应牢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尊重员工感受、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前提。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职场环境,推动企业行稳致远。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