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飙升下的市场涟漪,银行、金企与投资者的多维变局
近期,国际黄金市场风起云涌,金价一路高歌猛进,成功站上3200美元 / 盎司的关键关口。受此强劲国际势头牵引,国内金饰价格也如同搭上火箭,攀升至历史的新高点。4月11日这一天,各大知名品牌金饰价格令人咋舌,周生生的足金饰品每克高达991元,周大福足金、周六福足金999的饰品价格均稳稳定格在990元/克,而周六福足金999.9更是凭借1010元/克的高价傲立市场。资本市场同样为金价的上扬而沸腾。截至4月11日上午收盘,四川黄金一马当先,股价强势涨停,稳稳站在26.4元/股的高位,赤峰黄金、西部黄金、湖南黄金等一众黄金企业也不甘示弱,纷纷跟涨,呈现出一片繁荣的行业涨势景象。
然而,在这看似烈火烹油的黄金盛宴背后,却暗藏着市场震荡带来的隐忧。近期国际黄金价格宛如坐上过山车,大幅震荡起伏不定,国内多家商业银行敏锐察觉风险,迅速开启黄金积存业务的调整模式,试图在惊涛骇浪中稳住阵脚。
光大银行率先出招,4月8日毅然宣布将其黄金积存个人业务的定期投资起购金额从700元大幅跃升至1000元,单次上调幅度接近43%,这一调整力度在行业内堪称惊人,一举使其成为目前积存金起点金额最高的调整案例之一。该行还郑重表态,将密切关注黄金市场的每一丝风吹草动,依据市场变动适时对起点金额再度进行灵活调整,以保障业务稳健运行。
中国银行也紧随其后,于4月2日宣布对积存金产品进行调整,将最小购买金额从700元微调至750元,而追加购买金额则维持200元整数倍不变。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中国银行在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上调积存金业务的认购起点金额。早在2月10日,该行就曾将最小购买金额从650元提升至700元,一系列的调整动作彰显出其对市场风险把控的决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深入剖析指出,从银行的经营战略视角来看,此番上调黄金积存业务认购起点金额绝非偶然之举,实则蕴含着对风险防控与业务优化的双重深度考量。一方面,提高业务门槛恰似筑起一道坚固堤坝,能够有效阻挡小额投资者因短期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盲目跟风,陷入非理性交易的泥沼,进而抑制散户过度的参与热情与投机性交易冲动,同时大幅降低银行面临客户投诉及纠纷的潜在风险,为业务平稳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这也是银行积极响应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强化贵金属业务风险管理号召的有力实践。例如,严格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确保投资产品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避免高风险的黄金投资领域风险毫无节制地向普通投资者过度传导,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此前市场上就已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乱象。部分客户妄图利用信用卡、贷款资金违规“炒金”,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见微知著,接连发布重磅公告,旗帜鲜明地明确信用卡资金严禁用于黄金投资领域,苦口婆心地提醒持卡人远离“炒金”等违规行为。上述银行严肃警示,持卡人倘若通过信用卡“炒金”进行投资,不仅公然违反信用卡使用的相关规定,更如同在悬崖边跳舞,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风险。一旦黄金价格走势不利导致亏损,持卡人不但要自行承担价差、手续费等沉重成本,甚至还可能因无力偿还欠款而陷入不良信用记录的泥淖,给自己的金融生活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3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作为行业的风向标,发布《关于做好近期市场风险控制工作的通知》,直言近期贵金属价格持续大幅波动,市场风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急剧加剧。通知要求各会员单位未雨绸缪,立即做好风险应急预案,全力以赴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向广大投资者大声疾呼,务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摒弃投机心理,秉持理性投资理念,在波谲云诡的黄金市场中稳健前行。
(来源/界面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