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11 13:26

重塑招聘试稿规则,打破失衡,迈向公平

在 “人才是第一资源” 成为社会广泛共识的当下,招聘市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一场隐蔽且激烈的博弈悄然拉开帷幕。诸多企业打着 “试稿” 的幌子,将面试时 “留作业” 这一原本辅助筛选人才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近乎常规的操作套路,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乱象,令求职者深陷困境,也深刻暴露出劳动力市场中权力与权益之间的失衡状态。



传媒学院的杜河,在短短一年内精心完成 11 份插画作品,本以为能凭此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却屡屡遭受拒录的打击;机械专业的伊岁,面对企业要求耗费数百小时去学习陌生软件才能获得面试机会的苛刻条件,无奈选择放弃;还有蔡洋,尚未入职便被企业要求提交详细到 “分钟级” 的运营方案,仿佛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可以被随意索取。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不仅仅是个体求职路上的坎坷遭遇,更是整个求职群体困境的生动缩影,折射出劳动力市场权力天平的倾斜。当 “试稿” 背离其初衷,从检验求职者能力的试金石,堕落为企业肆意收割创意的工具,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究竟如何才能在求职者证明自身能力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之间,精准找到那个平衡的支点?

不可否认,试稿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作为一种双向筛选的理性工具。特别是在创意行业,诸如一份插画草稿或是策划大纲,确实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直观地判断求职者与岗位的适配程度。游戏公司美术总监葛成就曾表示,传统的现场笔试受时间、环境等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充分展现求职者的真实水平,而 “留作业” 的方式则能更有效地观察求职者日常的工作效率与专业素养。然而,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当试稿的本质发生异化,从单纯的能力测试沦为企业 “系统性白嫖” 的手段,一切都变了味。

相关数据与案例触目惊心。据某招聘平台深入调研,2024 年应届生群体中,高达 63.2% 的人都有过遭遇试稿要求的经历,其中 41% 的受访者直言任务量远远超出合理范畴。北京某图书公司编辑余小鱼愤慨揭露,部分不良企业毫无底线,竟将求职者精心筹备的完整策划案直接挪用至商业项目之中,最后却以 “未通过筛选” 这样敷衍塞责的理由拒付报酬。某人社局统计数据也无情地撕开这一乱象的面纱,近年来接到的求职纠纷投诉里,有 26% 都涉及试稿成果被无偿使用的问题。这种异化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企业为降低自身招聘成本,将负担转嫁给求职者,进行隐形剥削的恶劣行径。此时的试稿,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能力评估环节,已然沦为企业实现 “零成本创意采购” 的捷径。当企业的动机从真心 “识人” 悄然滑向恶意 “用人”,试稿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权力肆意碾压权益的危险工具。

深入剖析试稿争议的根源,其本质是劳动力市场中规则制定与权力分配的严重不对等。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虽明确规定企业不得侵犯劳动者权益,但在试稿成果的归属界定、使用边界划分等关键问题上,规定却显得模糊不清。这一法律真空所形成的灰色地带,恰恰成为试稿乱象滋生的深层病灶。例如,《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仅仅要求企业 “不得以担保名义收取财物”,却对企业无偿占用试稿成果的行为未加以明确禁止。如此一来,直接导致求职者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就像杜河,当他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企业用作宣传素材后,由于事先缺乏书面协议,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追责,权益受损却求告无门。

部分企业更是狡黠地利用求职者急切渴望入职的焦虑心理,将试稿恶意异化为一场 “创意竞赛”。上海某传媒公司的行径堪称典型,其要求应聘者为一款新品量身撰写完整营销方案,一番激烈角逐后最终仅录用 1 人,然而其余落选者呕心沥血炮制的所有方案,竟都被企业巧妙整合,堂而皇之地用于实际推广。这般 “集众人智慧为己用” 的自私策略,无疑是对创新精神的致命扼杀。雪上加霜的是,试稿乱象犹如一场来势汹汹的 “瘟疫”,正在逐步向非创意岗位蔓延扩散。机械专业毕业生莫名其妙被要求设计复杂模型,运营岗求职者也需提交用户增长全案,这些本应通过长期工作经验积累来证明的能力,此刻却被无情压缩为一场 “求职者自证” 的尴尬独角戏。

要想彻底破解当前的试稿困局,必须依靠法律、行业、个体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首先,在法律层面,要加快落实试稿成果权属法定化进程,制定更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法规条文,严厉打击企业窃取求职者劳动产出的不良行为,切实保障求职者的知识产权,让他们能够安心求职,消除后顾之忧。具体而言,可以明确规定试稿成果默认归属创作者,企业若要使用必须签订书面协议并支付合理费用;同时,人社部门应搭建试稿备案平台,要求企业如实公示任务内容、评估标准及成果用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这些举措,推动行业从当前的 “野蛮生长” 无序状态迈向规范共治的新局面。

一座城市的蓬勃活力,源于其能否为创意营造自由生长的沃土;一个社会的长足进步,体现在其能否坚定守护弱势者的正当权益。规范试稿行为,绝非是对企业的无端束缚,相反,是为了破除阻碍,释放更多人敢于创新的勇气。当杜河们不再为试稿付出艰辛努力却一无所获,当企业真正将试稿视作精准识才的正道而非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共生。唯有构建起权利对等的雇佣伦理,才能助力求职者彻底摆脱 “自证困境”,真正达成 “以能力论英雄” 的职场正义,让招聘市场回归清朗,为人才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大河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塑招聘试稿规则,打破失衡,迈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