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9 16:58

本省过不了,换省就“通关”?媒体揭机动车年检灰色产业链,监管去哪了?

“本省车检遇阻,异地却能‘一路绿灯’?” 近日,“新华视点” 的一则报道引发轩然大波。在毗邻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等地乡镇,多家机动车检测站悄然滋生出一条 “灰色产业链”,专做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 “通关” 的买卖。



记者暗访揭开惊人黑幕:这些检测站主打外地车辆业务,一些问题重重的车辆,诸如尾气超标、车窗玻璃裂纹遍布,甚至仪表盘上赫然亮着发动机故障灯的,竟都能堂而皇之地顺利过检。“包通过” 的金字招牌一打出,大量外地车主不惜跨省前来年检,趋之若鹜。

如此行径,无疑是将交通安全与大气环境保护视同儿戏。机动车检测,作为确保车辆安全性能与技术状况达标的关键定期检查,承载着守护公众出行与蓝天净土的重任。这般 “包通过” 操作,放任 “问题车辆” 招摇上路,既让机动车检测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又为大气污染与交通事故埋下重重隐患,绝不容姑息。

事发后,周口市迅速反应,紧急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锁定报道涉及的三家检测机构,彻查资质手续、检测标准等关键环节;并在调查期间果断暂停相关业务,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高悬利剑,誓依法律法规严惩不贷。当地这一回应,彰显出严肃整治的坚定决心。

然而,细究之下,问题绝非偶然。早有迹可循,公安部办公厅通报的 2024 年上半年机动车检测机构车辆检测异常情况里,周口就因异地机动车检测比例高达 47.32% 赫然在列,全市 31 家机构异地车占比超 50%,此次曝光的两家亦在其中。彼时,当地核查却称未现明显问题,面对声名远扬的 “包通过” 检测站,监管部门似显无力,究竟是能力受限,还是另有隐情?此次联合调查,必须深挖根源,既要提升监管硬实力,更要压实监管责任链。

放眼全国,机动车检测“包通过”乱象屡见不鲜,手段愈发隐蔽、多样。生态环境部曾曝光的造假案例中,部分排放检测机构动用高科技作弊,甚至串联起“设计研发—制作销售—站点检测—中介服务—车辆维修”的完整灰色产业链。整治刻不容缓,绝非单盯检测站了事,须斩断产业链上下游,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围之势。

尤为关键的是,要打破区域数据隔阂,通过联合监督执法与数据共享,填补因检测标准地域差异产生的漏洞,让 “跨省通关” 无机可乘。同时,从源头抓起,依据汽车保有量科学布局检测站点,适当抬高资质审批与评审门槛,杜绝因检测机构泛滥引发的恶性竞争与行业异化,别让 “包通过” 成为招揽生意的歪招。

自去年 9 月起,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动车排放检测领域第三方机构展开专项整治,110 家机构被追究刑事责任,580 家被取消资质,严惩信号强烈。但此次媒体曝光犹如一记警钟,警示着乱象尚存,整治之路仍任重道远,必须加速扫盲清障,遏制 “存量”、规范 “增量”,重塑机动车检测行业的朗朗乾坤。

(来源/新京报评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省过不了,换省就“通关”?媒体揭机动车年检灰色产业链,监管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