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9 09:55

“年年有余”成“年年浪费”?婚宴商务宴成重灾区

“点 11 个菜,仅 2 个菜基本吃完”“平均每桌倒掉 1/3 菜品,年年有余竟成了‘年年浪费’”…… 一场场盛宴为何频频沦为 “剩宴”?舌尖上肆意的浪费究竟该如何治理?




“仪式性浪费” 现象堪忧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华南某热门旅游地的饭店后厨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垃圾桶里,成条的鲈鱼、没动几筷子的肘子与半锅佛跳墙胡乱混杂在一起。服务员王燕无奈地表示,一到节假日,店里几乎天天爆满,可平均每桌都会剩下 1/3 的菜品,甚至有的客人只点不吃。这种情况绝非个例,东部某地一家高档酒店的经理徐东明回忆起去年国庆假期的一场婚宴:30 桌宴席中,近半数菜品的剩余量超过了 50%,大量的龙虾、鲍鱼等名贵菜肴几乎原封不动就被倒进了泔水桶。“一桌菜均价 6000 元,光浪费的就将近 2000 元。” 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每年餐桌食物的浪费量高达 1800 万吨,这相当于 5000 万人一年的食用量。

在徐东明看来,餐饮浪费背后往往是 “面子” 在作祟,“仪式性浪费” 问题格外突出。就拿婚宴来说,不少主家生怕被人诟病 “寒酸”,即便宾客数量有限,也硬要增加桌数;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年夜饭必须点满一整桌,只有剩下饭菜才算是 “年年有余”;而在商务宴请、婚宴等正式场合,吃不完打包带走更是被当作寒酸、丢面子的行为。与此同时,不少高档餐厅热衷于推出 “吉祥宴”“富贵席” 之类的套餐,不仅价格高昂,菜品数量还多得离谱,只为图个 “十全十美”“月月红”“要发” 等吉利口彩。甚至有的服务员还会 “贴心” 地提醒顾客:“少了道菜,不吉利。”

“隐形漏斗” 致监管难题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指出,“年年有余” 的传统寓意如今被一部分人扭曲成了 “撑门面” 以及 “攀比炫富” 的工具,造成了大量浪费却浑然不觉;一些接待、宴请活动中滋生的不正 “吃喝风”,同样助长了餐饮浪费之风的盛行。然而,更为显著的症结在于监管执行困难重重。

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彭少杰认为,当前餐饮浪费缺乏系统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这使得我们难以精确掌握浪费的比例、规模以及分布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反浪费措施的落地实施。婚宴场所、商务接待、农村聚餐以及网络订餐等诸多领域,都缺少制度化、清单式的管理规范。一位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由于缺少明确的食品浪费行为具体标准,在实际监管执法过程中根本无法进行量化对比,取证难、固证难等问题突出。“遇到婚宴浪费的情况,总不能在人家喜庆的日子跑去开罚单吧?”

此外,餐饮浪费协同治理方面依旧存在短板。彭少杰提到,在行政管理层面,反食品浪费工作涉及食品安全办、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纵向与横向的协同效能并未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遇事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尤其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商家为了追逐利润,对这类浪费现象常常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强调,许多餐饮企业并未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而且,部分餐厅处理剩菜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倒掉,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

探寻 “餐餐不剩” 之路

近年来,我国通过立法、监管、宣传等多方面举措,使得 “舌尖上的浪费” 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反浪费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一方面,应将诱导超量点餐、设置最低消费等不良行为列入餐饮业失信清单,同时建立 “简案快办” 的执法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点餐浪费现象;借助智慧餐饮系统优化供需匹配,比如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收运监管系统,对餐饮店每日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变化趋势、异常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彭少杰还表示,要细化反食品浪费在监测评估、教育培训、监管执法等各个环节的职责要求,对于餐厨垃圾量明显减少的餐饮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作为激励。

若着眼长远发展,重塑 “新食尚” 文化至关重要。季中扬提出,要在全社会营造 “餐餐不剩” 的新风尚,就必须从单纯的道德训诫转变为知识赋能,强化反食品浪费宣传的创意策划,激发 “全民参与” 的持续自觉,让珍惜粮食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攻克餐饮浪费这一顽固难题,让每一份食物都能物尽其用。

(来源/半月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年有余”成“年年浪费”?婚宴商务宴成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