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补助落地难,亟待破解资金困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然而,记者近期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部分地区补助经费发放不到位,成了非遗传承人的一块 “心病”,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蒙上阴影。经费发放乱象:拖欠、打折频现
有的非遗传承人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带徒弟,一心扑在非遗传承事业上,可传承经费却长期被 “拖欠” 或 “打折”;还有的传承人仅仅听闻有补助,却从未真正领取过一分一毫。像西部某省 80 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老,他深耕少数民族戏剧领域,编导和出演作品多达一百多部,2008 年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但他无奈表示:“从 2020 年至今,总共才拿到大概三万七千元。去年北京有部门来电询问每年 2 万元补助资金到位情况,我只能如实相告还没落实。” 实际上,这三万七千元中,有 7000 元属于奖励性质,并非每年应得的常规补助。吴老的徒弟去年新晋国家级传承人,他虽自豪,却也忧心后续补助能否按时发放。
不仅如此,西南某省检察机关 2022 年至 2024 年专项监督发现,有的县国家非遗专项资金长时间未拨付到位,传承人补贴也存在未发放或未及时发放的情况,种种乱象令人揪心。
冷热不均困境:项目境遇天差地别
非遗传承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景象。一方面,部分项目保护传承得力,传承人持续获得补助,日子相对安稳;另一方面,有的项目却陷入 “青黄不接” 甚至 “后继无人” 的绝境,传承人连应得的补助都拿不到手。例如,一位省级传承人所在企业年产值上亿,自 2013 年起,每月 5000 元的传承人津贴从未间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带出众多优秀徒弟的国家级传承人,却为补助迟迟不到位而发愁。
再看县级层面,一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苦诉:“2010 年我就成为县级传承人,活动参加不少,县里组织四处表演,可从未拿到过补助。如今表演渐少,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要是有补助激发积极性就好了。” 当地非遗中心负责人也无奈坦言,虽按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对县级传承人每年给予不低于 3000 元传习补助,但因 “囊中羞涩”,实在拿不出钱,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呼吁,却仍难破解困局。
资金缺位影响:传承热情遇冷
受访人士一致认为,补助经费发放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传承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诸多阻碍。传承人大多将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视为使命,但他们同样需要物质支持作为后盾,毕竟在现实面前,资金犹如 “催化剂”,不可或缺。
贵州一位 50 岁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忧心忡忡地说,受经济效益、兴趣变迁、语言隔阂等因素影响,非遗项目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持续下滑,一些项目濒临失传,“我这 50 岁在传承人里算年轻的了,要是没资金扶持,‘断代’危机随时可能降临。” 吴老更是言辞恳切:“我都 80 岁了,就盼着传统不‘断’在我们手里,全靠每年 2 万补助维持传习活动,可现在钱还没给全。”
破局之路:监管、预算两手抓
为让非遗传承重回正轨,受访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首先,要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对于各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资金,尤其是国家下拨的超 7 亿元非遗保护资金,务必依规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落到实处。一旦发现 “拖欠”“打折” 等违规行径,必须对涉事职能部门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同时,应加速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摸清传承人底数,将违规未取消资格、列入失信名单仍保留资格的传承人信息汇总,由法院、检察院、非遗中心等多单位协同处置,保障资金流向合理合规。
此外,将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也是当务之急。山东已先行一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构建适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为各地提供了良好范例。唯有多方发力,才能化解非遗传承的资金难题,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来源/经济参考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