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7 09:57

AI“复活”亲人,技术慰藉还是伦理困境?

在 2025 年清明节前夕的郑州,一场节地生态葬活动温情落幕,189 位逝者在此得到最后的送别。活动现场,AI 数字人 “新生” 亮相大屏幕,触动了在场逝者家属的心弦,让这个传统节日的缅怀氛围添了一抹科技的亮色。

随着 AI 技术日新月异,只需提供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就能借助其强大力量让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重现于屏幕之上。记者留意到,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各大电商平台与社交平台上,利用 AI 技术 “复活” 逝者的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价格区间跨度颇大,从区区十元到数千元不等。
来自广东的 “00 后” 女孩刘晴晴,在 4 月 3 日这个临近清明节的特殊日子里,于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 AI “复活” 技术服务,成功让外公 “重生”,收获了一段外公眨眼、微笑、挥手的动态视频。“外公生前和妈妈有心结未解,离世时两人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我想帮妈妈弥补这份遗憾。” 刘晴晴回忆道,当妈妈看到视频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 AI 的价值。”



在社交平台上,有关 AI “复活” 的分享与讨论热火朝天。记者浏览发现,几乎每条分享帖下都有网友急切 “求分享”,大家心心念念想要 “复活” 的,大多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些给予过无尽温暖的祖辈亲人。

记者深入多个电商平台搜索 “AI 复活”,映入眼帘的是众多售卖相关产品的店铺,价格从十元到上百元参差不齐。随机询问几家店铺后得知,近期店铺订单量均有不同程度攀升。一家店铺客服介绍,他们依据照片人数、时长以及修复难度定制视频,起步价 40 元,制作 5 秒微笑视频,还可修改两次。不过客服也坦言,由于采用 AI 技术合成,视频动作角度难免有细微变化,复杂动作与高糊修复难以实现,成品视频肉眼便能分辨。在照片清晰的条件下,合成一个视频大约耗时 3 小时。数据显示,该店铺此产品已售出 3000 多单,近期业务量增幅超 100%,评论区好评如潮,有顾客感慨:“对着一张照片哭到心碎,如今仿佛亲人又回来了。”



然而,在 AI “复活” 带来心灵慰藉的背后,却是争议纷至沓来。一方面,许多网友认可这项技术能为有遗憾的人们提供情绪安抚,填补内心空缺;可另一方面,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有人觉得这是对逝者的亵渎,将其视作购买来的 “虚假玩具”,更担忧隐私泄露等风险隐患。

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AI “复活” 技术虽能借模拟生成逝者数字形象慰藉人心,却也模糊了生与死的边界,引发诸多伦理争议。这不禁让人深思:技术应用是否充分尊重逝者及其家属意愿?是否会给生者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詹军豪强调,当前 AI 复活技术尚在成长阶段,技术短板与伦理困境并存。未来,既要明确法律界限、制定规范法规,又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数字形象逼真度与交互性,在满足情感诉求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还需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防止过度依赖与滥用。



中国数实融合 50 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从市场视角分析认为,展望未来,AI “复活” 服务蕴含可观的市场潜能,尤其在娱乐、教育、虚拟陪伴乃至遗产传承领域,需求渐显。但其合规前行之路,不单要在法律层面划清界限,更要兼顾商业伦理与社会公共情绪的平衡。

法律层面,AI “复活” 技术正面临严苛审视。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受访时表示,死者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若未经逝者近亲属许可,擅自利用逝者肖像、声音生成数字形象,便侵害了逝者的人格权益。《民法典》明确规定,死者人格利益受损,其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有权依法追责;若无上述近亲属,其他近亲属可担此责。因而,AI “复活” 必须征得家属同意,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合法权益。付建还警示,要慎防科技公司私自利用逝者面容 “复活” 并用于商业推广,或借技术之名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一旦 “复活逝者” 操作不当,丑化逝者面容或损害其名誉,同样需承担侵权责任。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也向记者重申,逝者的姓名、肖像、隐私等权利不容侵犯,未经逝者近亲属等权利人同意,随意启用个人信息进行 AI 复活或打造 AI 数字人,即是对人格权的践踏。AI “复活” 技术在前行路上,亟待在伦理、法律与情感需求间寻得平衡,方能走得更远。

(来源/封面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复活”亲人,技术慰藉还是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