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 不是自动驾驶,司机、车企都不能含糊
4 月 2 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而车内司机竟双手脱离方向盘,呼呼大睡。此视频迅速传播,登上热搜榜首,再度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相关话题的热烈讨论。
自动驾驶技术历经发展,虽已取得显著进步,但远未达到科幻电影中无所不能的程度。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自动驾驶从低到高分为 L1 至 L5 级。其中,L1 - L2 级通常被称为辅助驾驶,可辅助驾驶员实现车道保持、自动变道、自适应巡航等功能,一般建议在高速公路场景使用;而真正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 L3 级、L4 级技术,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仅能在限定区域内上路。
目前市场上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其自动驾驶技术最高仅达 L2 级。这表明,驾驶员依旧是行车安全的首要责任人。辅助驾驶功能可合理使用,但驾驶员绝不能放弃对方向盘的掌控。
然而,尽管 L2 级车辆只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令人惊心的 “无人驾驶” 场景却屡见不鲜。此次 “无人驾驶” 事件并非个例,去年 10 月,也曾有一段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车内驾驶人员将座椅放平、“盖被睡觉” 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将 “辅助驾驶” 错当自动驾驶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各方及时予以澄清和干预。
一方面,必须着重强调驾驶者的安全责任。驾驶员应时刻紧握手中方向盘,切不可误解、盲目迷信尚不成熟的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易使民众产生新能源车已高度智能、甚至可完全解放双手的错觉。但事实上,当前自动驾驶技术仍未完全突破 L3 级的瓶颈。
另一方面,车企在宣传时务必实事求是,杜绝打擦边球、玩文字游戏。部分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将辅助驾驶改称 “智能驾驶”,易误导消费者。还有车企宣传 “产品达到 L2.9999999 级”,即便小数点后的 9 再多,本质上仍未达到 L3 级,并非真正的自动驾驶,绝不能借此误导消费者。但在大规模广告宣传影响下,不少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的错误设定,从而忽视了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存在的诸多技术局限。
辅助驾驶可适度用于缓解驾驶员长途驾驶的疲劳。但任何新技术、新事物在广泛应用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应以审慎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技术需经过海量机器学习才能持续迭代更新。汽车行驶过程中面临的突发情况复杂多样且缺乏规律性,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机器学习需要大量样本和充足时间。而新能源车辅助驾驶投入使用时间较短,相关技术的成熟完善,仍需时日磨砺。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自动驾驶前景广阔,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前,驾驶员应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牢牢把控方向盘;企业在宣传时也应避免误导,司机与车企都不可含糊。
(综合:澎湃新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