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援队紧急驰援缅甸 彰显大国担当与人间温情
近日,缅甸遭遇 7.9 级强震,灾情举世瞩目。震后,中国救援队迅速奔赴地震重灾区曼德勒,争分夺秒开展救援行动。在救援的 “黄金 72 小时” 内,成功救出多名幸存者,其中,从坍塌的 “天空公寓” 深处救出一名被埋压 60 小时幼童的行动,尤为引人注目。这场跨国救援行动,不仅是与死神的较量,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专业水平与人文关怀。在此次缅甸地震救援过程中,中国救援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功突破重重难关。面对建筑结构错综复杂、余震频发的危险环境,救援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废墟进行精准建模;借助蛇形生命探测仪,锁定幸存者位置;通过液压顶撑设备,搭建安全空间;最后以毫米级精度的破拆作业,打通生命通道。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与模块化救援预案相互配合,使中国救援队在全球灾害救援现场屡立战功。自 2001 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已参与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尼泊尔地震等 20 余次国际救援行动,此次缅甸救援行动,再次印证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
中国救援队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得益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二十年来的不懈探索与积累。自汶川地震后,中国构建了 “国家队 + 地方队 + 社会力量” 的三级救援体系,如今已形成覆盖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的全链条应急管理能力。
在曼德勒救援现场,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国际社会:当发现幼童被困位置存在二次坍塌风险时,中国救援队为避免对被困人员造成伤害,放弃效率更高的机械开挖方式,转而采用耗时更长的人工挖掘。这一 “宁愿多流汗,绝不伤一人” 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中国救援队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缅甸地震发生后,中国迅速响应,成为首个抵达灾区的外国救援力量。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合作基础:中缅联合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在此次灾害中提前 15 秒发出警报,为民众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中国 - 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保障了救援力量的快速通关。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独特思路 —— 将技术共享与民生合作融入国际救援合作之中。
在救援过程中,中国救援队始终坚持受援国主导、需求导向的原则。在曼德勒,救援队与缅甸当地救援力量紧密协作,开放救援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尊重并协助受援国开展救援工作。中国救援队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缅甸方面 “你们是真正的胞波兄弟” 的高度赞誉。
灾难面前,守望相助是全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目前,中国救援队仍奋战在废墟之上,争分夺秒搜寻生命迹象。从汶川到曼德勒,从海地到巴基斯坦,中国救援队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不仅带去了专业的救援力量,更传递了中国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守护。这种超越地域与种族的人性光辉,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
(综合:荔枝锐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