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去职中”:教师不当言论背后的思考
近日,山西介休一中发生的一起家校沟通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有家长在家长群提出让老师给孩子讲解卷子的请求,涉事教师却回应:“一道都不会做?那就不要在这上,建议去职中吧。” 事件发生后,家长与学校进行了沟通。3 月 27 日,介休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对涉事教师采取停课处理,并将为该班级更换教师,称事件是双方言语冲突所致。介休市教育局也已介入,正在对该事件进行处理。面对家长的合理诉求,教师却以如此粗暴且带有讥讽性质的言语回应,无疑是引发家长强烈不满的直接原因。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难题时,教师理应给予耐心指导,而非冷嘲热讽。这种冷眼相对、恶语相向甚至 “赶人” 的态度,不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加深他们的挫败感。
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否定环境中的学生,极易产生 “习得性无助”,从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不仅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还会打击他们对未来的信心。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教师当然拥有批评学生的权利,当学生学习状态欠佳、行为存在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惩戒措施,引导学生回归正轨。然而,出言讥讽显然逾越了合理教育的界限。
即便面对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教育界也有成熟的应对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会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解题技能,而不会因学生暂时的困难就失去职业耐心。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简单地判断学生 “会” 或 “不会”,而在于如何助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更值得反思的是,该教师 “不会做题就去职中” 的言论,暴露出职业教育在现实中饱受歧视的现状。这一言论不仅伤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也反映出在部分人潜意识里,职业教育 “低人一等” 的观念。这种歧视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许多人认为,职业院校是成绩不佳学生的无奈选择,普通高中才是通向成功的 “正道”。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职业教育吸引优质生源,影响办学质量,还形成了一种 “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根源在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尚未达到社会预期。与职业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在课程设置、实习就业衔接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需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课程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行动。例如,深化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契合市场需求;完善职业院校的升学与职业发展通道,拓宽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从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劳动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职业教育绝不应成为 “劝退” 学生的工具。只有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技能岗位的 “含金量”,才能逐步破除社会偏见,让职业教育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广大年轻人的未来。
(综合:中青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