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3-28 10:27

无锡马拉松“风波”背后,审视马拉松赛事乱象与权益平衡

3月23日,无锡马拉松在春日的晨曦中鸣枪起跑,众多参赛者如潮水般涌上赛道,向着终点奋力奔去。然而,在这个国内路跑赛事扎堆的 3 月,起初这场赛事并未掀起太大波澜,舆论热度平平。谁也未曾料到,一则短视频宛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让无锡马拉松成为舆论焦点,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视频的拍摄者小张,本是参赛队伍中的一员,在记录比赛的激情瞬间时,镜头不经意间捕捉到一对男女选手举止亲昵。单从面容判断,两人年龄差距颇为明显,这一画面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轩然大波,争议之声铺天盖地。红星新闻追踪报道,小张在事后出于种种考虑,主动将视频隐藏。他向媒体坦言,自己与视频中的男女素不相识,截至当时,当事人也未曾联系他。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视频下架后,来自摄影机构的更多照片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网友们对当事人身份的强烈好奇,猜测与讨论如潮水般汹涌,热度持续攀升。其中一家摄影机构表示,此刻正在等待组委会通知,一旦接到要求删除的指令,便会立即将照片从公开渠道撤下。

在这场八卦风暴之外,却隐藏着两个亟待厘清的核心法律问题:小张拍摄的视频是否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摄影机构在整个事件流程中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界面新闻紧急连线一位专业律师求解。律师指出,马拉松赛事作为在公共场合盛大举行的体育活动,参赛者的参赛行为天然具有公共属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张的拍摄行为通常不构成侵权。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其他网友若基于原始视频进行二次创作,且创作内容包含不实信息、恶意揣测,那就极有可能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侵害。上海兰迪(济南)律师事务所的李筝律师在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也给出了深入解读。她强调,公共场所虽具有开放性,但绝不意味着个人在此空间内就完全丧失隐私权与肖像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019 条明确规定,未经他人许可,不得擅自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除非属于新闻报道、公共安全等法定的例外情形。同时,第 1032 条着重表明,即便身处公共场所,某些带有私密性的行为,如亲密举动、私人谈话等,依然受到隐私权的严格保护。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权威数据显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从 2014 年的 51 场一路飙升至 2019 年的 1828 场,短短 5 年时间,赛事数量实现了超过 30 倍的惊人增长。赛事摄影作为马拉松赛事的热门衍生产业,也随之蓬勃兴起。以无锡马拉松为例,它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中国田协 A1 类认证赛事,这类高规格赛事往往配备专业的赛事官方摄影师。他们如同灵动的光影捕手,在赛段的各个关键节点,为奔跑中的选手们定格精彩瞬间。赛后,选手们可登录官方平台查看这些照片,照片上会带有专属水印。若选手对某张照片情有独钟,还可付费购买无水印版本,留作珍贵纪念。再看级别更高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2024 年其一张照片的下载价格为 30 元人民币。不过,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部分选手对照片收费标准和质量颇有微词。资深跑者 Lizzy 多次征战海外大满贯马拉松赛事,她向界面新闻分享经验:“海外的大满贯马拉松赛事,一张照片收费折合人民币两百元上下是常态,相比之下,国内的价格还算亲民。只是国内路跑产业起步较晚,不少跑者尚未养成这方面的消费习惯,而且部分官方摄影师的技术水平确实有待提高,难以满足跑者对照片质量的期望。”



即便官方摄影服务存在不足,跑者们对赛事照片留念的需求却从未消减。于是,一种被称为 “野摄影” 的现象应运而生,即跑者聘请非官方摄影师在赛道之外为自己拍摄照片。界面新闻记者在闲鱼平台上发现,还有自称持证的摄影师公然出售摄影服务。由于持有证件,他们能够进入赛道内的优质摄影点位,拍摄效果更佳,且价格相较官方更为实惠。此外,一些跑步自媒体也瞅准时机,在路跑赛事举办期间,于赛道外的天桥、拐弯点等位置大量拍摄照片。尽管无法通过号码牌快速识别自己的照片,但这些平台提供的照片大多免费,因而吸引了众多跑者纷至沓来。跑者收获免费照片满心欢喜,自媒体平台也借此揽获海量流量。然而,这看似和谐的背后,却潜藏着一系列新问题。持证摄影师 “接私活”,无疑是在蚕食赛事主办方的商业利益;免费提供照片的机构虽未直接从中获利,却通过引流另辟蹊径;而且大量照片在赛道外拍摄,许多跑者对自己被拍摄毫不知情,这其中极易引发肖像权纠纷。一旦这些公开照片被二次传播,后续的名誉权风险更是如影随形。

代拍与肖像权滥用仅仅是马拉松赛事乱象的冰山一角。随着赛事规模如气球般急剧膨胀,在利益的驱动下,黄牛代报名、代跑作弊等灰色生意也悄然滋生,闯入跑者们的视野。界面新闻记者以 “北京半马” 为关键词在闲鱼平台检索,页面瞬间弹出大量售卖比赛名额的卖家信息。其中关联度最高的商家标价 2499 元,截至发稿时,已有超 140 人咨询该产品,交易热度可见一斑。回顾去年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举办之际,类似场景也曾频频上演。由于中签跑者检录时需通过身份证和人脸识别双重验证,这些卖家大多打着 “赞助商名额” 的幌子行售卖之实。北马组委会为此多次发布郑重公告,提醒跑者务必认准赞助商矩阵内的品牌官方账号及北京马拉松官方公众号,谨防受骗。与此同时,跑者作弊的新闻也屡见不鲜,部分跑者为追求光鲜亮丽的完赛成绩,不惜佩戴他人芯片、抄近道等手段弄虚作假。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对于作弊、报名作假等破坏赛事公平秩序的问题,处理态度向来坚决,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对网友关切予以回应,并迅速祭出相应处罚。出于维护比赛公正环境的考量,这些处罚力度往往十分严苛。以 2023 年北京半马为例,一旦查实互换号码布和计时芯片的作弊行为,涉事的两名选手将被终身禁止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以示惩戒。然而,面对赛道外的代拍、二次创作炒作等新兴商业行为,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赛事执行的主办方显然经验不足。界面新闻敏锐察觉到,现行的《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在代拍、照片和视频二次传播等问题上,尚未制定针对性条款,存在明显的规则空白。或许,新规则的及时制定能为马拉松摄影产业的合规发展保驾护航。此外,主办方还不妨考虑在未来的参赛协议前置部分,加入个人信息使用的相关条款,明确赛事方、拍摄者、传播平台三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防患于未然。

当下,中国路跑产业正风驰电掣般高速前进,各地纷纷借助马拉松赛事这张亮丽名片,全力打造城市形象。但在这快速扩张的浪潮中,赛事的服务质量、舆论监管能力必须同步提升,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在赛事商业化的汹涌浪潮与参与者权益保护之间,精准找到最佳平衡点,让马拉松赛事真正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

(来源/界面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锡马拉松“风波”背后,审视马拉松赛事乱象与权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