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3-28 10:12

“打不死的小强”,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产业链为何屡治难绝?

在当今社会,各类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已成为威胁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治理移动源 “黑尾巴” 现象,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专项行动接连不断,然而,超标排放车辆 “带病上路” 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它们如同 “打不死的小强”,肆意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半月谈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一乱象背后,是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催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家检测机构出具成百上千份假报告竟成了家常便饭。



排放检验作为机动车污染管控的重中之重,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本应实时守护尾气排放的 “大门”,精准监测汽车尾气是否超标。但现实却令人堪忧,2024 年年末,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在检查中惊现异常:某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测的多辆不同品牌车辆,其车辆排放控制系统的软件标定识别码竟然如出一辙。顺藤摸瓜,调查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在对 113 辆汽车的排气检测中,该机构竟动用标识为 “OBD II” 的作弊设备,为那些 OBD 检查不合格的车辆大开 “绿灯”,使其顺利通过审核,还堂而皇之地出具合格报告。无独有偶,此类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链条式的违法行为正像病毒一般向全国蔓延。从生态环境部近期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违法手段堪称五花八门,从作弊装置的研发、制作,再到销售,横跨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一条涵盖制作商、经销商、检测公司、维修站的灰黑利益链条已然形成。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抽查时同样发现,淮安市安宏机动车检测服务公司也在耍着同样的 “猫腻”,利用车载自动诊断系统作弊器,将原本不合格的尾气检查结果硬生生 “扭转” 为合格,仅 2024 年 1 至 7 月,就炮制出 2573 份虚假检测报告。线下造假之风猖獗,线上违法兜售更是泛滥成灾。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 “消除 OBD 故障码” 的教程,一些博主毫无顾忌地向网民传授如何通过 OBD 接口篡改汽车电脑程序的 “秘籍”。记者在电商平台检索时,大量 “OBD 故障检测仪”“OBD 故障消码器” 映入眼帘,商家还信誓旦旦地宣称,使用这些仪器就能轻松消除故障码,让车辆顺利通过排放年检。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与生态产品价值化研究中心主任葛之葳忧心忡忡地表示:“工业污染多来自高架源,而移动源大多在近地面 1.5 米以下活动,其排放的污染物更容易侵入人的呼吸区域,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排放检验这一关键环节一旦被弄虚作假侵蚀,无疑是对群众健康的公然侵害。

为何这一乱象屡治不绝?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相关部门虽多次专项整治,但诸多难题如经营主体鱼龙混杂、违法成本低廉等,如同顽疾一般难以破除,根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市场放开的初衷本是激发活力,却导致竞争陷入无序泥潭。据半月谈记者调查,2017 年以前,尾气检测机构设有类似危废处置许可的准入门槛,有效把控了行业质量。但随着审核取消、市场大门洞开,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企业蜂拥而入,人员能力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僧多粥少” 的困境使得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守法成本与违法获利的巨大反差,也让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华东地区一位环保干部无奈叹息,如今检验机构的作弊手段愈发隐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套牌换车,到在分析仪和工控机之间加装作弊器篡改上传数据,再到仅凭一个小盒子就能屏蔽或消除 OBD 故障码。而且,由于整个行业收入微薄、人员流动性大,相关人员一旦违法获利被发现,拍拍屁股辞职走人,换个地方接着干,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监管乏力,亦是乱象滋生的温床。当下,车辆检测机构监管涉及交通、市场监管、公安及生态环境四个部门,然而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监管合力,这就使得作弊设备在各大网络平台大行其道,却无人问津。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曹杰研究发现,各地机动车排放检验法律法规不一致、监管力度参差不齐,给了一些不合格车辆可乘之机,它们四处寻找执法 “洼地”。以长三角某城市为例,2023 年该市有 1.5 万辆首检不合格车辆,其中近一半舍近求远,跨省区寻求检测 “捷径”,令人咋舌。部分车主环保意识淡薄,也为乱象添了一把火。曹杰指出,当前不少车主环保观念不强,为了顺利通过检测,甚至主动向维修单位或检测机构探寻 “歪门邪道”,妄图蒙混过关。

面对重重困境,如何才能让 “黑尾巴” 无处遁形?受访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当务之急是要对机动车检测弄虚作假及不规范检测行为予以雷霆打击,斩断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同时完善相关标准,凝聚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合力。

一方面,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全面围剿黑色链条,线上线下同步出击,让中介机构望而却步。南京生态环境部门立足执法实践,精心打造出 28 个异常数据筛查模型,非现场监管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市区检测机构 “先网上查、后现场核” 的执法新模式已初见成效。曹杰提议,继续强化高压打击力度,搭建机动车 “天地车人” 一体化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强化综合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精准推送至各职能部门,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监管。与此同时,在线上,责令各大电商平台即刻删除作弊器营销内容,严禁此类产品销售;线下则双管齐下,斩断作弊设备产销用和检验机构维修单位违法检修两条利益链,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

另一方面,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为基层执法赋能,让中介机构无隙可乘。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与交通部门已建立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还携手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及问题线索移送工作。不仅如此,南京还与安徽马鞍山跨省联动,开启联合执法新篇章,检验信息定期共享机制也应运而生。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一位干部建议,除定期开展跨区域专项行动外,各部门更应常态化携手,全面梳理监管漏洞,优化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此外,建立健全准入、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信用监管,让检测机构从 “不敢为” 迈向 “不愿为”。葛之葳建议,生态环境部门可依托现有监测点位网络,增设道路移动式监测手段,构建区域移动污染水平实时评价、预警与追溯机制。在强化 “非现场” 监管的同时,定期向检验机构推送案例提示,发挥警示宣传、帮扶指导、答疑解惑的多重功效,引导机构坚守正道。曹杰则提出,实施多部门联合奖惩,对检验机构形成 “规范要求 — 监督检查 — 检查结果 — 信用评价 — 奖惩措施” 的信用监管闭环,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唯有多方携手,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让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行为无处遁形,还百姓一片湛蓝天空,守护公众的呼吸健康。

(来源/半月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不死的小强”,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产业链为何屡治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