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为银行代销业务“立规矩”,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去银行存款,最后却稀里糊涂变成买保险,这种违规销售乱象今后将被强力遏制。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磅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全方位、多维度细化银行代销业务规范,给这一领域戴上“紧箍咒”。新规紧密结合当下行业动态,对银行提出诸多新要求。无论是代销产品投向私募产品时的准入把关,还是针对老年人销售代销产品的特别规范,亦或是明确不同类型产品在准入与存续期内各方的责任义务,无一不体现出监管的细致入微。其中,针对老年群体的保护条款尤为亮眼。《办法》明确规定,面向65周岁以上老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特殊客群,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更为严谨、审慎的销售流程,全方位强化宣传推介与销售行为管控,把风险提示做到位。
《办法》的落地意义深远。一方面,切实守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那些因金融知识欠缺、极易在理财迷宫中迷失方向的银发族保驾护航,让他们的养老钱免受不法侵害;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风险警示与规范操作流程,在充分保障老年人知情权的同时,大幅减少因销售乱象引发的投诉纠纷,为银行代销业务的稳健、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回顾今年3・15,新京报刊发的调查报道《存款如何变保险:保险销售冒充银行职员,银行外泄储户信息》令人警醒。今年2月,记者深入湖北武汉银行网点卧底调查发现,部分银行违规引入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任由他们打着银行员工的幌子向储户兜售保险。推销时,这些销售人员蓄意模糊存款与保险界限,让储户误以为仍在办理存款业务,而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也正是《办法》专门针对老年人出台条款的关键原因——在理财业务加速线上化的当下,走进银行办理存款、理财的,老年人占比颇高。他们受认知局限、专业知识不足所困,极易陷入陷阱,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不规范代销的“重灾区”。
此次《办法》给商业银行划下“硬杠杠”:面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必须强化规范销售行为,绝不能利用老年群体的认知短板,从事违规操作或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同时,《办法》再度重申“非该行人员不得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这清晰表明,银行虽可代销合规准入的理财产品、保险等金融产品,但销售人员必须是本行员工,绝不允许外来“和尚”进银行念“销售经”。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办法》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监管。就像此前记者调查发现的,尽管《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早已明令禁止银行允许保险公司人员等非银行从业者在营业场所卖保险,现实中银行却不仅“开绿灯”,还与保险人员共享信息、瓜分利益——银行把客户资料拱手相送,保险人员则以“回扣”回报。这凸显出既有规定被部分金融机构视若无物,未能发挥应有效力。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办法》明确了罚则:商业银行若违规开展代销业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有权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社会各界殷切期盼,在实际执法中,相关处罚能掷地有声,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彻底铲除违规代销滋生的土壤。
说到底,老年人对银行有着天然的信任,银行理应珍视这份信任,严格遵照《办法》合规经营,守护好银发族的钱包,不负所托,让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大众。
(来源/新京报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