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 “马拉松怨言”,需倡导更健康的跑步文化
近年来,马拉松热潮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据《2024 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数据,2024 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 749 场,总赛事规模达 704.86 万人次,相较于 2023 年,同比增长了 100 万人次。如今,以马拉松为引领的路跑赛事,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大众化、体验化、参与化的单一赛事产品,正朝着专业化、品质化、融合化的综合方向大步迈进 。在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诸多严峻挑战也接踵而至。部分赛事中,竞赛组织失误频频出现,赛事保障差强人意,跑者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负面问题极大地损害了马拉松赛事的形象,也降低了公众对其的认可度。一时间,“马拉松扰民”“马拉松太乱”等来自普通群众的 “马拉松怨言”甚嚣尘上。
面对这些怨言,我们既不能选择漠视,对问题听之任之;也不该因噎废食,就此全盘否定马拉松赛事的价值。一方面,赛事组织方需要认真梳理怨言的根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持续提升组织服务能力,尽可能满足跑友、市民等各方的合理要求与呼声。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放大这些负面声音,不能因为个别低素质选手和观众的不良行为,就对整个马拉松行业失去信心,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仔细探究不难发现,“马拉松怨言”的产生,主要源于两大因素。其一,赛事服务保障工作粗糙,精细化运营程度较低。从比赛路线规划不合理,导致参赛者体验不佳;到补给站设置不足、物资匮乏,无法满足选手需求;再到赛后疏散安排混乱,给选手和市民带来不便,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赛事的质量。其二,参赛者对竞赛的严肃性认识不足,规则意识淡薄,文明程度有待提升。例如,在赛道上随意丢弃垃圾、违规抢道、不遵守赛事关门时间等行为,不仅破坏了比赛秩序,也对其他参赛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大因素恰好对应着一场马拉松赛事的“硬件”与 “软件”。“硬件”即赛事服务保障等基础设施与组织工作,“软件”则关乎参赛者的素质与文明程度。在持续优化服务保障,大力加强精细化运营的同时,倡导更为健康的跑步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谈及跑步的意义,每一位跑者都能滔滔不绝。健康的体魄、自律的生活方式、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跑步带来的宝贵馈赠。然而,当马拉松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无论是跑友还是主办方,似乎都陷入了一种“内卷”的怪圈。这种“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更高品质、更好成绩的追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潜藏着偏离跑步初心的风险。在一些情况下,该重视的方面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不该过度竞争的领域却愈演愈烈。比如,参赛包的攀比之风盛行,部分参赛者在比赛中一门心思“薅羊毛”,比拼谁能拿到更多参赛物资,却忽视了跑步本身的价值。
此时,大家或许都应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一下自己踏上跑步之路的初衷究竟是什么。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构建健康的跑步文化迫在眉睫。这需要城市管理者、赛事组织运营方、跑友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建立、维护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跑步文化环境。跑步,不应被过度 “内卷”所束缚,回归健康本质,才是其最终的归宿。
(来源/半月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