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3-24 09:59

“金包银” 首饰走红背后:风险暗藏,消费需谨慎

近期,随着黄金价格持续攀升,众多消费者纷纷将目光投向“金包银”首饰,将其视作足金饰品的平价替代品。然而,在“金包银”饰品备受热捧的背后,却隐藏着虚标金重、回收骗局、检测阻碍等诸多隐患。那么,“金包银” 消费究竟暗藏哪些风险?又该如何有效防范呢?“金包银”当真能与足金制品相媲美吗?



记者在电商平台的直播间留意到,主播正在热情推介各类“金包银”产品,手镯、项链、耳饰应有尽有。主播还不时地拿起产品质保单,向屏幕前的网友展示,部分直播间更是在显眼位置清晰标注“金包银”字样。

浙江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指出,“金包银”首饰一般是在银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乍一看,其外观与足金首饰几无差异。“不过,这主要取决于镀金的品质与厚度,有些镀层极薄,没过多久便会磨损殆尽,仅能维持短短数月。”

不久前,河南小伙龚尚在电商平台为好友选购了一件“金包银”生肖首饰作为礼物。产品宣传图上醒目地标明采用0.4克“999 足金材质”,可收到实物后没多久,磨损问题就接踵而至。

龚尚无奈地表示:“我花了200多块,首饰款式确实精美,乍看与真金无异,可朋友佩戴没几天就掉色了,里面黑乎乎的一片。我严重怀疑它连银都不是,表面那层估计也就是随便镀了点东西。”

之后,龚尚与平台商家沟通协商,商家给出的答复竟是氧化所致,可免费补金或更换。龚尚对此哭笑不得:“足金首饰哪能这般随意补换,这也太离谱了。”

含金量难辨,多数产品缺斤少两

记者以“金包银”为关键词在投诉平台展开搜索,发现相关投诉多达 1600 余条,其中投诉焦点主要集中在 “金包银” 产品货不对板问题上。

随后,记者实地走访了一家大型首饰批发市场,有商铺店员透露,倘若商家将“金包银”与足金首饰混同售卖,消费者根本难以察觉。

记者以一款纯银手镯为例,向店员询问能否加工成 “金包银” 款式。店员解释道:“在‘金包银’加工环节,金的实际克重极难精准把控,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到底用了多少克金。”

一位从事黄金首饰加工的商家告知记者,加工“金包银”首饰时,镀金用料比例需达到6%才算合格。

记者了解到,按照常理,“金包银”首饰交易应遵循“金依金价、银按银价”的定价规则。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上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实体店购买“金包银”产品,在检测过程中常常遭遇重重困难。

王超强调,检测“金包银”产品必须破坏首饰,将金、银分离后才能判定真伪。“去年,专业检测机构针对‘金包银’产品展开市场调研,运用化学手段熔掉银,提取纯金检测。结果显示,仅有极少数产品的金重与商家标注相符,绝大多数都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



“金包银”首饰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需理性选购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正式颁布,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方面都制定了明确规范。对此,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工作人员方晓萍介绍:

镀金银首饰(即俗称的“金包银”)标签命名必须规范,诸如“镀金银手链”或“镀金银项链”;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牢固包覆在饰品上时,可称为“包金”首饰;镀金银首饰必须配备标签,清晰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执行标准、总重量以及合格证;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在材质标注上仅限于银及其纯度;检测证书中的产品名称及检测信息也需规范标注,像金重、银重等信息务必与实际相符。

王超提醒广大消费者,当前市场上“金包银”产品质量优劣混杂,大家务必理性购买。“消费者选购时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对商家宣称的金、银用量心中有底,同时妥善留存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买凭证等资料,以备日后维权之需。”

(来源/人民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包银” 首饰走红背后:风险暗藏,消费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