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因直呼老师姓名被击打头部9次?学生无礼教师更不能失理
据媒体报道,近日,济宁一位学生家长在网络上发帖称,自己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小凡(化名),在体育课上被数学老师殴打。据家长描述,当天小凡在体育课上惹怒数学老师吴老师,吴老师上前击打小凡的头部九次,小凡的脸颊出现严重的红肿。事后,吴老师承认了打人举动,称自己听见小凡大声戏谑地喊自己的名字,一怒之下便动了手:“我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对人极为不尊重,他不是正常地喊,是那种大声地、戏耍地喊。我打他嘴,他嘴贱,我就说。”
在新闻评论区,网友的意见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名字不就是用来叫的吗?”还有人觉得:“直呼老师姓名不太尊重,但打人有点过了吧?”另有一些网友力挺老师:“这是给孩子的一次深刻教育,让他明白什么是尊重人!”
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是否代表不尊重?实际上,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回答,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否表达出尊重,也需要在具体场景之下判断。
从目前看到的老师描述来看,这名学生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妥,但是否到了需要打人的程度?恐怕远远不至于。学生犯了错确实需要教育,但孩子“无礼”,教师更不能“失理”。
我国已明文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比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对象、方式和尺度,其中特别提到,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不得“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学生直呼其名不妥,老师也远不至于击打学生头部,甚至事后还称学生“嘴贱”,这都非常不合适,也绝非教育部门所倡导的教育惩戒。
况且,据家长描述,被打期间,孩子两次鞠躬道歉,体育老师从旁劝阻都未能制止数学老师的行为。倘若属实,这不禁让人追问,该老师到底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在教育学生?严格来说,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教育的结果,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是否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又或者以身为范给学生上一堂德育课?
实际上,了解一些教育规律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异常活跃,爱表现自己,常常有挑战权威的冲动,也因此可能会犯错。但是,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引导孩子少犯错、不犯错吗?如果简单粗暴地“以打代教”,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绝不能简化为“戒尺之下出高徒”。教师更是一份特别需要爱心和耐心的工作,我们能理解老师也有自己的情绪,但希望在面对学生时,能控制好情绪,表现出更优秀的职业素养,真正配得上“灵魂工程师”之美称。
(综合:光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