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的丽江
盘点丽江的历史,十万年的丽江鲜为人知,60年的丽江举世关注丽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湮没罕闻,乏人问津,鲜有作为。虽说木土司时期曾一度“雄控一方”,但在世人眼里仍是大西南横断山脉区一个“边陲荒陋之地”、“言语不通之地”,直到上世纪中叶仍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西南一个“被遗忘的王国”。其实,丽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地方:从考古学上“丽江人”生息的年代算起,人类活动在丽江这片神奇土地上已有十万年历史;从汉文献史料记载中看,可知丽江这个地方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历史也已有2000多年:“丽江,古荒服极边,汉属越嶲、益州,蜀汉属建宁郡,晋属西宁,隋属嶲州,唐属嶲州,后为越折诏地……宋时为麽些所据,段氏(大理国)不能制”。丽江自汉代以来“名号屡更”,直到元代始称丽江,“其曰丽江者,则以金沙江得名”。数千年来生息在丽江大地的各族先民,世世代代默默无闻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着金沙江中上游这片广阔区域。然而,十万年的丽江,在新中国成立前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除曾有“茶马古道”和“元跨革囊”重大事件之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对全国和中华民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漫漫历史长夜,一个边远的民族地区,何以走出深山,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民族争辉?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丽江大地渴望自强为国的潜能,在期待中积蓄了千年万年的巨大能量,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喷涌而出,如同滔滔金沙江奔流,以势不可挡之力,冲出虎跳峡谷,实现了万里长江源流向东流的伟大转折,浩浩荡荡奔腾而去。正是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丽江为国争光的新纪元,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为国争光,为人类作贡献的人和事不断涌现,举世关注,举国瞩目。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丽江,是丽江为国增光添彩的60年。从此,丽江不再封闭,天下不再小丽江。
丽江,当代中国可遇而不可求的世界遗产大市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承担着创造了它们的时代精神,人类的智慧与永恒的生命。世界遗产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最珍贵的名片或品牌。目前,世界各国拥有的这种名片或品牌仅有800张左右,其中属于中国的只有40余张,而这当中的3张是丽江贡献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丽江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惟一同时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市。一个只有百万人口的边远民族贫困地区,为国增添了三项世界遗产,不能不说是丽江创造的一个奇迹。对此,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于锦绣教授等曾指出,丽江民族文化丰富独特,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圣地,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丽江各族人民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辉,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世界选择了丽江。这是历史和大自然对丽江的丰厚馈赠,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对丽江的厚爱,更是丽江人民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创新争先、自强感恩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丽江自觉地大力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上世纪50年代保留丽江古城,另辟新城;60年代自觉抢救整理纳西东巴经;80年代初成立东巴文化研究机构,全面抢救整理东巴文化,抢救保护丽江古城并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90年代丽江古城实施“五四三二一”保护工程,并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进入新世纪,又成功申报了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东巴文研究学科列入了中国社科院特殊学科绝学建设项目。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助的经验“丽江模式”在亚太地区推广,继而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
除了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古籍之外,丽江正在申报和准备申报的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还有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纳西古乐、茶马古道、他留文化等等。
丽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名城
曾几何时,这个中国西南“被遗忘的王国”,成了“地球上最值得去的一百个小城市”、“全球百个避暑旅游城市”、“欧洲人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国际旅游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名城”。就连在茫茫太空之中,也有一颗小行星冠名为“丽江星”。
被遗忘的丽江,凭什么转世成为世界的丽江?凭的就是灿烂的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丽江依托丰富独特民族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的新天地。
1949年7月末的一天,曾经在丽江生活了多年的美国学者洛克和俄罗斯人顾彼得,带着深深的忧伤和眷恋离开了丽江。尽管他们对丽江刚刚取得的红色政权并不了解甚至带有偏见,但由于对丽江民族文化的痴迷与感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热情研究和宣传丽江文化的外国学者。抗战期间在丽江学习工作多年的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也在海外不遗余力地宣传丽江文化。他们都为丽江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6年,丽江师范纳西族学生周琼芝因能出色演唱纳西族民歌《阿丽哩金盘》、白族小调《白月亮、白姐姐》而前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开启了丽江依托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先河。
1987年,和金花、和汝军等八位纳西族农民歌手应邀出席在日本举行的亚太地区艺术节活动,纳西族民间歌舞被日本媒体称为“东巴艺术的珍品”。同年,纳西族青年画家张云岭现代东巴画在法国展出。奏响了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的序曲。 上世纪90代以后,丽江文化走向世界,可以说是势不可挡、高潮迭起。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不断应邀前往英国、法国、挪威、瑞士、意大利、德国、印度、日本、美国世界各国友好访问,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国争得了众多的荣获。
丽江“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也纷纷“走进来”。其中,1990年11月,国际著名导演菲尔·艾格兰,带着英国利佛电影公司摄制组来丽江,拍摄反映丽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自然生态的专题片《云之南》(也叫《云天之外》)。该片在英国及世界各地播放时深得好评,其中,英国《晚报》、《独立报》、《邮报》等媒体纷纭评论说,丽江向西方表明,在现实中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而不是以往被认为的冷漠的社会。”“反映了一个崭新、充满希望和蔼可亲的中国。”许多西方人由此开始认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状。之后,挪威国王、芬兰总理、吉布提总统、美国副国务卿等国外政要不断前来丽江访问,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国际定向赛、国际时尚球类大赛、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年会、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会议等国际性活动纷纷在丽江举办。丽江与日本高山市、瑞士瓦莱州、加拿大新西敏市等城市、景区建立了友好关系。中英合作在丽江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山植物园。每年有数十万国外游客到丽江,丽江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丽江,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丽江,直到解放前夕既不通车也不通电,经济十分落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各族人民努力探索和实践以“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以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全面开放六大战略和“五个带动”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为目标的发展之路。2008年10月,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在《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中指出:“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认真总结了丽江科学发展之路,把丽江列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拓成功发展18个典型地区之一,并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央电视台《中国之路》栏目还作了现场采访报道。
此外,丽江率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受到李长春同志充分肯定,丽江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9个试点城市之一,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同时,创造了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丽江模式”,束河开发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国经验”。
丽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全国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经验。
丽江,创造了众多全国乃至世界农业最高单产纪录
历史上的丽江农业,因地处高寒而极其落后,不少地区直到解放前仍旧是“田畴无利,居民刀耕火种”。然而,解放后的丽江农业,同样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其中:
1976年7月,丽江地区农科所和玲在丽江县太安大队的实生薯试验田,平均田产达7564斤,创全国洋芋单产最高纪录。
1977年,地区科委汤正声、地区农科所赵玉仙在丽江县红卫一队试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1650、9斤,创全国冬小麦高产新纪录。
1982年,丽江县拉市乡农科员杨占春在均良村主持的玉米“七三单交”高产田,平均亩产达1815、06斤,达全国最高纪录。
1987年,永胜县涛源乡水稻最高单达1134、1公斤,达全国最高纪录。1990年又创一季中稻单产全国最高纪录。1995年,又获水稻一季连片百亩超吨粮高产纪录。1997年,涛源籼粳杂交稻四项品种单产均创世界纪录。
1988年,丽江县农业局杨瑾在黄山乡中海村试种的低芥酸油菜,亩产达442、43公斤,创全国油菜单产最高纪录。
这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同样证明,丽江并不缺乏创新争先的潜力,缺乏的是创新争先的历史机遇和行动。
丽江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多。下面提到的事也许人们早已淡忘———
1961年2月,昆明市粮食库存吃紧,丽江专区及时组织上调粮食1180万斤,解了昆明缺粮之急。
同年6月,贵州省粮食紧缺脱销,丽江、华坪两县紧急调运了550万斤粮食支援贵州。
1970年10月,四川省重庆市粮食告急,丽江专区奉命调运粮食1003万斤解救。
我们不仅要记住丽江农业重大的历史贡献,更要大力发扬丽江农业工作者敢于争先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丽江,保护长江上源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
丽江地处长江上源重要生态保护区,历史上有保护生态的良好传统。建国后,丽江人民艰辛努力不断创新,为保护长江上源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首先是努力保护金沙江天然林。建国初期,丽江地方政府首先把保护森林资源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1952年春,结合土地改革工作把丽江境内的水源林、风景林和5000亩以上的成片森林划归国有林加以保护。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1955年丽江专署又作出规定:凡采伐10棵以下木材须经专区政府批准,100棵以下由县政府建设科批准,200棵以下由专署建设科批准,200棵以上则上报省林业厅批准。同年又在丽江县巨甸、永胜县设林管区,切实加强对丽江全境森林的保护。然而,1965年,金沙江林区会战指挥部在永胜成立碧泉林业局后,在丽江先后建立了六个国家森工企业,丽江金沙江森林由保护转向大规模开伐,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采伐,难以计算的木材从公路及金沙江漂运出去,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丽江生态也为此负出了难以估算的沉痛代价。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后,丽江率先停止金沙江天然林采伐(这项天然林禁伐工作比全国整整早了四年),实施省属森工企业转产,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关闭了地属县属森工木材加工企业,大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城市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2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4%左右。其次,率先自我启动“长防”工程。金沙江流经丽江境内615公里,从五六十年代起,丽江的龙蟠、石鼓、巨甸人民群众不断在金沙江沿岸植树固土,自发实施金沙江生物固土防护林工程。1988年,在丽江召开金沙江防护林工程鉴评会议认为,丽江人民创造的金沙江生物固土防护林工程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为我省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金沙江沿岸生物固土工程建设荣获“长防”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为我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树立了一个典范。”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丽江占有其二,即程海与泸沽湖。曾经何时,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阳宗海等五个湖泊已成为V类、劣V类水质,属于重度污染,抚仙湖、洱海、程海水质也曾不同程遭到污染,唯有泸沽湖始终稳定保持着Ⅰ类水质,并在旅游开发热的条件下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的目标,创造了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发展模式,成为世所罕见的至今未被污染的处女湖,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入选“中国十大生态名湖”、“中国最美的十大湖泊”。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成了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落户丽江。
丽江,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辉的群星闪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丽江先后产生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劳模达200多人。其中包括荣获公安部“一级英模”称号的和贵华,在全国职工技术技能大赛获第一名的赖白康,荣获“全国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称号的张桂梅,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和志刚。
在抗美援朝等血与火的战场上,众多丽江儿女英勇战斗,屡立战功,报效祖国,其中,戴汝吉荣获“志愿军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志愿军“一等功臣”,和文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张偏初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中央军委授予和自兴“英勇献身的模范指导员”称号。
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丽江儿女纷纷为国增光添彩。其中,仅在丽江纳西族中就产生了5位大学校长。比如,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杨凤,历任四川农学院院长、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其科研成果国内领先,达世界水平,多次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最高奖,为四川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技战线,全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赵仲修,在大西北的宁夏培育出多个小麦优良新品种,荣获全国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著名超导专家和致经,先后完成了四项重大的国防科技任务,其科研成果曾填补国内空白,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成干等为“二弹一星”的研制作出贡献。在文化艺术领域,更是星光灿烂,其中有“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之称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有郭沫若称之为“诗、书、画三绝”的国画家周霖,有著名书法家李群杰,国学大师周凡,退休后18年间创作142部长篇历史小说而创造了文学创作史上世界纪录的王丕震,有50代创作《北京有个金太阳》的音乐家禾雨,世界知名的民族音乐家宣科,有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若迪基、拉木·嘎土萨。还有从边远山村七进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献艺夺魁的和文光一家祖孙三代等。
在体育战线,丽江儿女也不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其中,和卫光在荷兰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动动会上,与队友一举夺取技巧男女混双3块金牌,结束了该项目由西欧长期独霸的历史。和雪梅作为云南省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体操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与队友共同夺取了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此后获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平衡木冠军,在美国举行的世界体操单项“美洲杯”平衡木银牌,第七届全运会个人全能银牌。张德祥在1963年印尼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夺取男子铁饼银牌。杨尚孔应邀到南美智利出任国家体操队总教练,带领智利国家体操队在第三届南美运动会等夺取了两项冠军,智利国家奥运会授予他“优秀教练员金质奖章”,国家体委也授予他“新中国开拓者奖章”。
在产业发展方面,市长王君正荣获2009年世界文化旅游论坛“推动文化旅游建设杰出贡献人物”称号。余丽军荣获“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创新人物”称号,和仕勇荣获“改革30年感动中国十大旅游领军人物”称号。
此外,纳西族环保人士入选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亚洲杰出人物“亚洲之星”(同时入选的中国人还有胡锦涛、姚明等),民族学家郭大列荣获日本经济新闻社“亚洲文化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丽江努力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打造出了一个国内外知名的“丽江”品牌,但丽江在经济上贫困落后的市情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展望未来,首先要实现“品牌丽江”向“实力丽江”的转变。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实现经济建设的“三大目标”———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切实推进“五个带动”,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设经济更发展、文化更繁荣、科技更进步、民主更健全、山川更秀美、人民生活更改善、社会更和谐的新丽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