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6美元进联合国“开会”?网红卖弄假“精英”人设早晚要崩塌
有媒体发现,近期,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众多在联合国总部打卡的网红博主。他们通常身着正装、妆容精致,有的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各国旗杆下拍照,有的在空荡会议大堂合影,有的对着话筒“演讲”。这些博主动辄宣称“今天是去联合国开会的一天”,表示自己分享了“青少年成长”“国际气候变化”“儿童妇女”等重要议题。实际上,通过联合国官网,成人支付26美元便能预约参观联合国总部。除了这些假装到联合国演讲的网红,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不乏标榜“高学历”“高收入”的“伪精英”。然而,一旦其真实身份、能力被揭开,这些网红的流量生意就难以维系。与此同时,“精英”人设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减弱。
为流量变现而公式化生产“人设”,只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恶。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商业资本深度介入,网红产业趋向同质化。从打造人设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拿这些“联合国开会”的视频来说,其内容如同出自同一条流水线,不仅画面背景、文案、视频风格雷同,甚至剪辑节奏都大同小异。这种“流水线”式制作、大规模的生产,被网友看穿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公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对“精英”人设的辨别能力也随之增强。正如一位留学服务业内人士所言,这些行为背后并无实质性的价值输出,更多的是对“高大上”名词的盲目崇拜。网红利用这一点来圈粉、圈钱,但公众已不再轻易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当下,不少职场博主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人设争议,他们往往飘得越高跌得越惨——例如,在某部综艺节目中,某位卖弄名校学霸人设的嘉宾就曾陷入“学历含金量”的争议。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对“精英”网红的生活状态产生复杂情绪。一方面羡慕其成功,另一方面又对“相对剥夺感”感到不满。尤其是当网红标榜影响力,打造“名媛”人设,谈论青少年成长、国际气候变化等议题时,公众对其便抱有更高预期,认为其应具备超越个人功利的公共关怀。一旦他们通过炒作实现流量变现,其人设与真实价值观的背离便暴露无遗,所谓的“精英”正义也荡然无存。
当然,公众并不排斥真正的精英,并不否认榜样的激励作用。说到底,人们反感的是那些滥用精英光环、过度包装自我、缺乏实质内容的网红。那些展现真实生活、提供真知灼见的自媒体创作者,依然有机会凭本事赢得粉丝的喜欢与社会的认可。在一条条短视频、一张张照片的拟态环境中,博主们需要在维护“人设”吸引力的同时,不失真诚与深度,避免“割裂感”带来的流量反噬。
(来源:中青评论)
近年来,许多网红通过假装在联合国开会等方式打造“精英”形象,吸引了大量关注。这种做法虽能短期获得流量,但随着公众辨别力的提高,终将面临崩塌风险。真正获得认可的还是那些提供真实内容和见解的创作者。 近年来,不少网红通过UN参观伪装成“精英”,引发公众反感。这些行为通常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对“高大上”名词的表面崇拜。随着公众认知提升,这种“流水线”生产的人设逐渐失去吸引力。真正赢得认可的是那些展示真实生活、提供有价值内容的创作者。 一些网红通过花费26美元参观联合国,伪装成参与高端会议,试图塑造自己为“精英”形象。然而,这种虚假的人设随着公众认知的提高逐渐露馅,引发审美疲劳和厌恶情绪。追求真实与深度的内容创作者仍能赢得认可,而那些过度包装的人则可能失去信任。社会对精英光环的滥用持批评态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