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4-11-13 17:19

教育“减负”难落地 鸡娃现象背后谁该为此负责?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每周都是数不尽的作业和补习班!”“我都不知道到底是孩子在学习,还是我在学习了?”有多少家长在辅导作业中崩溃说好的教育“减负”呢?
尽管教育减负的口号喊得响亮,但现实中的鸡娃现象却愈演愈烈,投入产出比愈发失衡。然而,这股鸡娃之风并非家长自愿,而是被教育系统本身所驱动。
说实话,照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现如今鸡娃的投入产出,已经越来越不划算了,鸡娃普遍变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亏损状态。但是,即便家长们不想鸡娃也不行。还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持续推动这事,让家长和孩子不可能跳下鸡娃的战车。
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教育系统本身。只要教育系统至上而下的评价体系,依然是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这些指标为核心,那么鸡娃就永远不可能消失。

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学生的成绩挂钩
众所周知: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实际上,一线教师甚至包括校长的考评,都是和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
目前学校对老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里,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占据了非常大的权重。
在一个年级的老师里,只要其中某个老师所教的那门课,期末考试的平均分,考到年级的第一名,那么该老师的综合考核分,肯定就会比其他老师的考核分高。
从而该老师就会在评职称、晋级、评优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也就必然给老师带来非常大的切身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以家校共育的名义,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谈话、点名和隐形排名等),让孩子和家长对学习全面紧张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合理的知识断层式的教材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也让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对学习不得不陷入慌张,那就是不合理的知识断层式的教材。
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幼儿园阶段不得提前学小学内容,但是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上来就是默认孩子会英语、会拼音,根本就没有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
网友@俊俏扑克9N说:“中国的教育问题确实是出在上层,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天天喊改革减负,但教材越改越难越改越乱,而且考试的内容很多不是书本上的,必须的去学很多课外的东西,你说这减负怎么减?”
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事情。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0和1的过程省略,上来就是从2开始学。试问,这样的教材不就是故意制造本领恐慌吗?
而到了高年级之后,考试所考的内容,很多都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点。这种设置不太可能是疏忽或错误,而是故意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学习并不轻松,从而不得不参与各种补课活动,否则就跟不上。
网友@牟凡老师说:“作为老师告诉你,根源在于书本和老师完全脱离。已初中语文为例,中考除了默写古诗有6分是课本里的,其他都是课外的!你说让老师怎么讲!抛开书本做课外题,反复刷题,别无他法!孩子慢慢能积累更多的知识!不然只讲语文书,学生都不及格!”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
11月11日,教育部明确指出: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在教育部没发话前,“鸡娃”的“卷”,大多在“暗地里”进行。幼儿园卷,小学也同样卷。有网友指出,老师习以为常地认为“小学以为幼儿园学过了,初中以为小学学过了”,因此授课时也“简单过一下就完了”。卷来卷去,结果却适得其反,让教育开始懈怠,这样卷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迷迭香9899说:“今日头条和小红薯里就有不少介绍自家娃怎样超前学,小学学完初中内容,初中学高中内容的经验贴。后面的簇拥者无数,这个扭曲的教育现状让人痛心。”
网友@看世事abc表示:“虽然教育部规定,幼儿园阶段不得提前学小学内容,但是教育部人教社的教材却上来就是默认孩子会英语、会拼音,根本就没有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教育部三令五申减负,却对增加孩子负担的教材教辅和社会上学科类培训班听之任之。所以,教育部人教社难辞其咎。”
教育系统通过体系化施压模式,从而成功驱动广大孩子和家长们参与高强度的学业竞争游戏,并且经年累月持续进行。而我们的孩子,就这样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之下,开始持续不断的考试竞赛生涯,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其中有些孩子实在无法承受这种长期高压,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惨痛事件。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学校都是尽可能地低调处理。触目惊心的事实,从来都是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
你“卷”我 “卷”两败俱伤
家长“卷娃”是想让孩子比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加坦途的未来。但这种“卷”孩子的做法,正确么?不,这是教育的失败。
对孩子来说,没日没夜的作业、补习班,将童年的美好时光埋没在超纲的学习中,将孩子培育为“学习机器”,只会剥夺孩子发现自己真正兴趣和天赋的机会,在父母的“期望”中失去独立和自我认同。如今青少年群体存在一定的焦虑与抑郁等现象,便与过大的压力和长期不必要的竞争存在很大的关系。
对家长来说,“卷”是要成本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夏令营等,大量的物力、财力、时间,却换来孩子在过大的学习压力下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既然都是一心想着为了孩子好,“鸡娃”“卷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还有网友表示,真正的原因是职业教育没有搞起来。职业教育从招生,培养,就业都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985,211带头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将极大的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惜没人愿意这样做,更可惜的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一分没少花!
停一停“卷”的脚步 回归教育初心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也是减负根本无法落地,也不能执行到位的真正原因。
一个扎心的事实就是:鸡娃失败的最大后果,对学校而言,无非就是少一个学生而已。但对家长来说,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导致意外的话,那就是100%的悲剧……
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成长足迹,不揠苗助长,不推崇幼儿园小学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学化!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孩子取得高分,更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价值观、创造力,一味地依照他人的想法、做法来卷成绩,本就偏离了教育的初心。

我们不妨停一停“卷”的脚步,好好反思一下教育的意义,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人生价值或许并不是只有成绩和分数,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让孩子的开心只是因为一朵花开、一片云彩……

发表于 2024-11-13 17:20

教育“减负”难以落实的原因复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一定责任。学校课程设置紧张,家长期望过高,加之社会竞争压力,使得“鸡娃”现象普遍。各方需共同努力,调整教育理念与政策,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政策制定者、学校和家长需明确各自角色,携手解决问题。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4-11-13 17:41

教育“减负”难以落实和“鸡娃”现象的出现,责任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形成了高压的教育环境。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学校对成绩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名校的偏爱,都推动了这种现象。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加剧了竞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作,调整各自的期望和策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减负”难落地 鸡娃现象背后谁该为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