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一流 促跨越” 丽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7月10日下午,“争一流、促跨越”——丽江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高质量发展专场)在丽江宾馆迎宾楼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邀请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洪国臣主持。丽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仕新首先发布新闻,简要介绍党的二十大以来丽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丽江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发展信心,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1亿元,突破600亿元大关。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4%,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
制定出台《丽江市产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工业和现代建筑业、金沙江绿色农业、数字经济、大健康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六大现代化产业体系。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取得新成效。实施“擦亮旅游金字招牌”行动,促进旅游业与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遇见木府旅游体验工程、文笔海星座传奇旅游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财祖度假酒店、丽江市旅游集散中心、泸沽湖摩梭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文旅投资增长44.3%,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形成。今年1-5月,全市接待游客30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9亿元,分别增长101.9%、119.7%,端午假日游客接待量超过65万人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住宿餐饮业、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全省前3位。
2023年一季度,全市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9350元、3974元,增长3.8%、6.3%,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5、第4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丽江职教园区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市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古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持续开展重点商品价格监测,全市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1-5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2%。
下一步,丽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着力夯实增长基础;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强市,着力提升发展质效;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激发活力动力;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拓展发展空间;五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市各部门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敢为人先、守正创新,全力以赴争一流、促跨越,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丽江篇章的事业中不断贡献发改力量。
记者提问:
问: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市商务局牵头负责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计划目标和完成情况如何?
丽江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22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4.7%,全省排名第5位。2023年我市的目标是保持全省第5位,力争进入全省第4位。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聚焦促消费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入库纳统工作,积极引导、支持农业、工业等产业龙头企业做好产销分离、主辅分离工作,持续壮大企业规模,加快新增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二是强化服务。落实“一线工作法”,深入市场主体,全面了解商贸流通企业经营情况,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帮助市场主体坚定发展动力,增强发展信心,同时挖掘居民的即期消费热情,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三是加大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宣传力度。落实《丽江市加快服务业恢复性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措施》,梳理国家、省、市、县稳增长、促发展、助企纾困、减费降税等各类政策,并积极做好宣传贯彻,提高企业减负纾困政策知晓率,提升企业发展自信心,增强市场主体入库纳统的积极性。
通过努力,今年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6.62亿元,同比增长13.7%,全省排名第3位。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在库企业210户,月度新增入库7户。
问:近年来,财会监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简要介绍一下丽江市在发挥财会监督职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效?
丽江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江涛:丽江市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监管“清源行动”工作。丽江市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势,统筹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差旅电子凭证网上报销、实有资金账户改革等3项重点改革工作,突出财会监督助推源头治腐,成为深化拓展“清源行动”的有力抓手。
一是创新会计核算模式,财会监督更加严格。二是强调核算规范安全,突出财政纪检联动。三是规范差旅报销流程,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四是推进实有资金账户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源头监管,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全面落实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公正理财、廉洁理财的理念和要求,贯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理念,着眼构建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保障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问: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丽江外贸进出口情况。
丽江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楠:2022年,我市宁蒗苹果首次出口,2023年永胜沃柑首次出口,出口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特别是宁蒗苹果的出口,打破了我市只有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实现外贸进出口实绩的格局,实现了全市一区四县都有外贸进出口的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争一流、促跨越”目标是在2022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省排名第9位的基础上力争进1位,争取外贸进出口增速达到全省排名第8位。1-5月,我市已完成货物进出口完成14036.4万元,同比增长0.4%,与1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
我们将聚焦“稳外贸”,全力推进外贸扩量提质。一是强化服务稳存量。充分利用外贸联席议机制会等作用,协调解决外贸企业困难问题,强化精准服务,稳定外贸存量。二是内育外引挖增量。围绕全市“一县一业”产业定位挖掘外贸出口潜力,积极培育外贸市场主体,扩大外贸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三是开拓市场抓订单。借助展会、贸促会、商协会等平台,巩固欧洲市场,加快开拓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拓展外贸市场和出口产品品类。四是落实政策稳信心。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外贸促进政策,积极指导企业申报中央、省级外贸专项资金,落实好市级外贸扶持政策,做大进出口总量。
问:丽江市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丽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木仕斌:党的二十大以来,丽江市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认真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和专班机制,先后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和纾困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营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效激发民企内生动力,推动全市民营经济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60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占GDP比重达58.1%;2023年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5.3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组织户已达159720户、同比增长14.7%,其中民营(中小)企业26923户、同比增长17.4%;在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达46户。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丽江市将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等方针政策,千方百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强化民营中小企业培优扶强。三是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问:全市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在“争一流、促跨越”方面取得了哪些好的成绩?
丽江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吕明新: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
第一方面是争先进位考评事项创佳绩。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和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考评全省排名分别为第3名、第8名,分别进位3个名次和4个名次,其中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取得了该项考评实施5年来的最好成绩。
第二方面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实效。一是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86.45亿元,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42亿元,同比增长5.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3元,同比增长6.9%,增幅居全省第6位。二是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2.94万亩,同比增0.93万亩;总产52.09万吨,同比增1.21万吨,增2.4%,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单产270公斤/亩,同比增5公斤/亩。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获得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三是特色优势农业提质增效。“一县一业”稳步发展,古城花卉、玉龙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种薯面积和产量均实现增长。2022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4.37万吨,增长1.9%;水果产量75.39万吨,增长17.3%;中药材产量4.97万吨,增长15.9%;鲜切花2486.43万支,增长93.4%。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21户。四是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1.4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年末生猪存栏100.86万头,增长0.8%;全年生猪出栏116.62万头,增长7.3%。
第三方面是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乡村振兴“2+6试点建设项目79个。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26个,编制率达93%。全年新建农村卫生户厕1.51万座、公厕104座,任务完成率分别为101.04%、104%。争创省级“百千万”工程示范村镇60个、省级绿美乡村15个。
问:2023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丽江市政府2023年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请问财政部门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做好服务保障?
丽江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江涛:2023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可持续要求,牢固树立“财”自觉服从于“政”的意识,积极统筹财政资源,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保障全市经济发展。
一是全力服务保障旅游市场加速恢复。二是全力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全力服务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四是全力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问:党的二十大以来,丽江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丽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木仕斌:党的二十大以来,丽江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践行全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6.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9%,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增速居全省第5位。2023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排全省第3位,为丽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全市硅产业产值达148.44亿元,隆基三期年产10 GW单晶硅棒项目于6月9日实现投产,我市单晶硅棒产能达到35GW,预计2023年产值可突破200亿元。随着五星石墨一期二期、石英坩埚等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已初步形成水电硅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依托新能源+绿氢的新型绿色工业布局,江苏投特膜电极和催化剂、上海重塑燃料电池、上海永安行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丽江氢能源电子产业取得新突破,绿色工业又添新蓝图。2022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6.76亿元,同比增长63.4%,增速排全省第7位。2023年1—5月,完成工业投资45.27亿元,同比增长41.6%,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三是工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强化政策支持和培育路径,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全力壮大工业企业队伍。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398户、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户、同比增长17.9%,工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质量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化补短板、扬优势、谋项目,持续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服务为抓手,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实施清单化管理,“一企一策”开展指导帮扶。二是以项目为支撑,强化要素保障,提速建设进度,推动全市重点工业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三是以园区为载体,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部署,重点打造云南华坪产业园区和金山高新区两个省级园区,稳步推进玉龙、永胜、宁蒗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不断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和项目承载力。
问: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农业农村部门今年采取了哪些举措?
丽江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吕明新:在今年的“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为确保农业农村各项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全方位加强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通过专题研究、系统部署、分析研判、调研督导、现场推进等方式,及时为全市“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确定目标和思路、解决困难和问题、增添信心和动力,凝聚起全市上下共抓“三农”发展、共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首先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第二,有力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第三,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强化统筹协调,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建设,今年以来建设完成6个项目,目前正在建设43个项目,示范村镇引领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1至5月全市实施农业投资项目61个,完成投资10.64亿元。上半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实施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1个。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卫生户厕3326座、卫生公厕17座,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启动丽江市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年内将创建13个和美乡村。
(采写/张晨)
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丽江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根据丽江市相关部门的介绍,市商务局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7%,排名全省第3位。
财会监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丽江市财政局在财会监督方面开展了创新工作,包括创新会计核算模式、强调核算规范安全、规范差旅报销流程、推进实有资金账户改革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外贸进出口方面,丽江市不断拓展外贸市场,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努力提升外贸的质量和效益。今年1-5月,丽江市货物进出口完成14036.4万元,同比增长0.4%。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丽江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惠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营市场主体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等。全市民营经济在2022年完成增加值360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达58.1%。
农业农村工作方面,丽江市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取得了最好成绩、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特色优势农业提质增效等。
工业经济发展方面,丽江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提升,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增加值在2022年达到126.7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5位。
下一步,丽江市将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争一流、促跨越。各部门将加强服务保障,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争一流 促跨越”是丽江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口号,通过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丽江市各部门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敢为人先、守正创新,全力以赴推动城市发展。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丽江市商务局介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工作情况;财政局介绍了财会监督工作的成效;商务局介绍了外贸进出口情况;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了民营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农村局介绍了农业农村工作成绩。下一步,丽江市将继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服务保障各领域发展。 根据丽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的介绍,丽江市在“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中取得了一些新成效。以下是一些主要成果: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丽江市商务局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好产销分离、主辅分离工作,壮大企业规模,并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困难,提高企业发展信心。截至今年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7%,全省排名第3位。
2. 财会监督:丽江市财政局推进财政资金监管“清源行动”,创新会计核算模式,加强财政纪检联动,规范差旅报销流程,推进实有资金账户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3. 外贸进出口:丽江市商务局积极为外贸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外贸扩量提质。截至今年5月,丽江市货物进出口完成金额达到14036.4万元,与1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
4. 民营经济发展:丽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和纾困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营市场主体发展。2022年,丽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达到58.1%。
5. 农业农村工作:丽江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2+6试点建设项目”,推进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市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获得丰收,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6. 工业经济发展:丽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如硅产业和绿色工业取得新突破。工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398户。
下一步,丽江市将继续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加大农民收入增长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建设。 “争一流 促跨越”丽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丽江市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商务局牵头负责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力推动消费市场发展。财会监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丽江市外贸进出口情况稳步增长,努力拓展外贸市场和提升产品品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壮大工业市场主体。农业农村工作在乡村振兴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财政部门将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做好服务保障。丽江市工业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提升,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着力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应,推进乡村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