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着力打造人才汇聚之地活力之城
丽江:着力打造人才汇聚之地活力之城丽江:着力打造人才汇聚之地活力之城——丽江市近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十三五”末丽江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4.9万,与2016年相比增长32.21%;地区人才密度达11.88%,与2016年相比增长3.11%;人才贡献率达24.02%,与2016年相比增长4.42%。“数据”的背后,是人才的飞速集聚、人才素质的迅速提高和人才作用的日益凸显。近年来,丽江人才工作实践证明,丽江不仅是人才向往的“诗和远方”,更是人才的筑梦之城。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党管人才更加有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丽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丽江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5条政策措施》《丽江市打造人才高地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综合政策、配套措施、具体操作规程3个层面的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政策支撑愈发完善。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26个市直部门组成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规则》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行人才工作报告述职制度,充分压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人才工作责任体系不断健全。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加深人才对国情、省情和市情的理解,积极邀请高层次人才列席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推荐22名市委联系专家担任市级“两代表一委员”,鼓励和引导人才围绕中心大局,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更加高效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丽江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统筹推动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丽江市英才计划”。紧扣发展需求,引进教育、医疗、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563名。建立“百名电商人才”和“百名乡土人才”信息库。加大“送出去”培养力度,选派4000余名人才到发达地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培训进修和挂职锻炼,34名人才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11名人才入选省委联系专家。
——实施“八个一百”人才工程。遴选培养教育、医疗、农科、数字(信息化)、财经、文旅、工匠、企业家等8个领域共800名市内优秀人才,以3年为周期,每人投入3万元,通过支持人才搞科研创作、组织培训进修、强化实践锻炼等方式进行系统培养。“百名丽江文旅人才”王化新被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百名丽江企业家”邹杰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百名丽江农科人才”木崇凤培育出新品种“丽江木梨”。
——突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成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东巴文化研究院、丽江旅游职业培训学校等,培养7800余名文旅人才,培训提升5300余名文旅从业人员,挖掘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60人。聚焦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26期2.4万余人次。培养市级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3名,鼓励他们挑大梁、搞研究,7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4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海纳百川,引才用智,人才“引擎”更加强劲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丽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方法举措,大力集聚人才智力。
——实施高质量发展精准引才行动。突出“高精尖缺”,采用“线上活动+线下高校行”方式组织“走出去”引才,市委组织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带队到成都、西安、昆明等地举办宣介活动,引进教育、医疗、农林,金融、规划、生态环保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85名,含硕士71名,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18名。
——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提升等,通过与省内外高院、科研院所等合作,建成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63个,柔性引进7名院士、60余名专家人才、140余名博士硕士等,有力推动了人才链与科研链、产业链相结合。如庞浩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完成“纳米微胶囊成型”等技术研发。黄衡宇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完成20余种中草药及新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育。吕云专家工作站指导市医院开展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和6项科研立项,远程会诊病人1000余人次。
——聘用市委市政府顾问。出台《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顾问聘任管理办法》,聘任来自中央党校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13名高端人才为丽江市委市政府顾问,为“十四五”规划等建言献策60余条。
——组织大型人才交流活动。举办第二、第三、第四届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会分会场系列论坛和“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发展论坛”等,承办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云南丽江站、云南省博士服务团丽江行系列活动;举办百名作家写丽江、百名画家画丽江、百名歌手唱丽江、丽江“名城·名家·名画”写生艺术双年展等系列活动,为人才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舞台和氛围,丰富与人才沟通的桥梁纽带。
筑巢搭台,推动创新,平台载体更加丰富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丽江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结合起来,竭尽全力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创新创业舞台。
——建成丽江双创园。在丽江古城附近建成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双创园,给予创新创业人才免租金、免装修拎包入驻,“一对一”创业辅导等政策支持,并引入5家孵化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累计吸引600余家企业入驻。制定实施《关于加强丽江双创园人才服务和管理七条措施》,通过强化企业人才招聘帮扶、建立“人才健身房”“人才书屋”等措施,吸引人才向园区流动。
——打造丽江工匠园区。在束河景区内建成工匠园区,对入驻的工匠人才给予房租补贴。每年举办“非遗艺术节”,整体降低营销成本。出台《丽江束河古镇工匠园区工匠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评选20-50名“束河工匠”,给予每人3万元经费支持。目前,已有34名工匠人才入驻园区,建成技能大师院落3个、特色院落2个。
——建设滇西北野生植物基因库。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共建滇西北野生植物基因库,计划建设2个科研基地、5个种质资源活体圃、1个种子低温保藏库、2个离体保存库、2个技术培训和推广中心。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才作用更加凸显
人才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才。丽江不断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实施“九个一批”人才精准扶贫行动。组建农业、教育、卫生、文化宣传、社会工作等领域15个专家分团到深度贫困县、乡开展帮扶436次,培训群众3.1万余人次;选派150名三区科技人才、青年骨干医生、优秀教师和文化工作者到村精准扶贫。
——实施专家下基层三个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百名专家助推产业发展”“百名名师促教提质”“百名名医促进医疗水平提升”3个专项行动,选派142名市内专家到23个基层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和合作社组团帮扶,开展技术指导150余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20余个,制定操作规程6个,示范种植3000余亩,集中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次。马学林团队帮助企业开展“山地苹果园现代省力化技术示范”,推动制定“冷凉高地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玉娘团队帮助丽江百年职校建立茶艺专业,培养茶艺教师。陈宗宁团队帮助华坪县人民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提升心内科常见和多发病诊疗水平。
——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1200余名人才,以驻村帮扶、远程指导等方式,对全市470个村(社区)进行为期5年的全覆盖帮扶,截至目前,各类人才开展帮扶2190余次,解决村(社区)各类实际问题1479个,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鼓励人才冲锋在抗疫主战场。出台《关于切实保护关心爱护一线医务人员的十四条措施》,为人才投入疫情防控免除“后顾之忧”。以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陈宗宁、入选市“八个一百”人才的陈耀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医疗卫生人才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0名援鄂医疗队队员毅然奔赴武汉疫区,在武汉贡献了抗击疫情的“丽江力量”。
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人才生态更加良好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丽江努力构建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推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在户籍办理、子女就学、旅游服务、交通出行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5项绿色通道服务。截至目前,已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549张,绿色通道服务广获好评。
——建立市委联系专家分层分类联系制度。出台《丽江市市委联系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厅级领导和对口部门分类联系制度,每年组织慰问、提供免费体检等。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人才公寓。启动市级人才公寓建设,按照“精装交房、拎包入住”标准规划设计施工。
踏上新征程,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让丽江人才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丽江将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人才汇聚之地、活力之城,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更加坚实的人才力量。(供稿:中共丽江市委组织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