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0-12-15 14:44

“十三五”期间,丽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三五”期间,丽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2月15日上午10点,“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丽江市“十三五”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专题发布会在市行政中心第三会议室召开。市农业农村局为主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草原局为副发布单位。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三农”战线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六个一百”工程全面实施,“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三农”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
稳中有进,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65亿元,比2015年增长45.5%,年均增长9.83%;第一产业增加值65.95亿元,比2015年增长48.04%,年均增长10.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首次突破一万元,2019年达到11475元,是2015年的1.45倍,年均增长9.7%。今年以来,我们在严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抢抓节令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94.26万亩,比上年增加2.69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51.29万吨,比上年增加1.58万吨,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定局,特殊年份更加凸显了农业“压舱石”作用和农村“战略后院”地位。

优化布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全市“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华坪县入选全省首批20个“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全县芒果种植面积39.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达到 58.2 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市中药材面积达25万亩,其中玉龙县道地中药材面积12.76万亩,实现产值11.64亿元,在全省中药材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永胜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迅速,软籽石榴、沃柑面积分别达到9.8万亩、6.9万亩;古城区高端花卉产业迈出新步伐,现代高效花卉示范园核心区首个智能玻璃温室约4万平米已建成并投产,引进上海花卉园艺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投资6亿元共同打造丽江鲜花港项目。宁蒗县加快改造提升苹果产业,种植面积达6.5万亩,打响了2700苹果品牌。
产业扶贫助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57亿元,派驻产业扶贫指导员809人,开展产业扶贫宣传3246场次、产业培训927场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65423人次,扶持有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7938户151422人发展产业,投入1513.03万元保费实施产业扶贫保险,产业增收成为我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依托。

强化支撑,农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丽江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财政、水务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72个,累计完成建设面积51.69万亩。
全市累计投入耕地地力保护资金6.287亿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0.975亿元。共争取国家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惠农资金6782万元,补贴农机具32575台(套),受益农户27385户,带动农民投入2.4亿元。2019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增加21.48万亩、3.85万亩、15.7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5年的40.1%增至2019年44.65%。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大幅增加。5年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从玉米、水稻、油菜、能繁母猪和奶牛5个品种扩展到玉米、水稻、油菜、小麦、马铃薯、能繁母猪和奶牛、育肥猪8个品种,种植业投保面积从67.08万亩增加到105.98万亩,保费从1276.69万元增加到目前2214.66万元;养殖业投保数量从11.18万头发展到26.40万头,保费从686.82万元增加到1425.87万元。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食品牌”取得实效
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15家、家庭农场456家。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企业60家,产品187个,其中无公害40家企业139个产品(种植业20家企业114个产品,畜牧业17家19个产品,渔业3家企业6个产品),绿色食品19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认证有机产品48个、认证地理标志产品(商标)7个。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有效认证面积15.08万亩(其中无公害10.90万亩,绿色4.18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 3.31 万亩。
华坪县荣将镇、永胜县三川镇、玉龙县鲁甸乡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玉龙县拉市镇、永胜县片角镇卜甲村、玉龙县鲁甸乡鲁甸村等10个乡镇和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云南绿A生物产业园、永胜边屯食尚养生园、华坪金芒果公司、丽江三川集团4家企业被评为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丽果”牌芒果连续两年入选云南“十大名果”,“华桂牌”云木香、“云全1号”牌滇重楼入选云南“十大名药材”。市级层面组织开展了丽江市“5大名品”“5强企业”“5佳创新企业”“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评选活动,共有30家企业和10个村(镇)获得认定。

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签约农业投资项目47个,协议投资额252.68亿元。其中:种植业23个,协议投资额64.08亿元、畜牧养殖业6个,协议投资额73.45亿元、农产品加工7个,协议投资额5.5亿元、休闲旅游10个,协议投资额106.39亿元,农产品物流园1个,协议投资额3.26亿元。部分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带动和助推了我市农业市场化、高端化。
全市90%以上芒果销往一线城市,精品芒果还出口到了俄罗斯;三川火腿、“2700苹果”、他留鸡、软籽石榴、黑山羊、食用菌等品牌农产品推向北上广深、香港等城市,部分产品出口欧盟国家。2019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4774万美元。
未来5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乡村振兴行动,聚力打造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紧扣产业兴旺目标,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出新贡献。

在记者提问环节


问:丽江市“十三五”期间林草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三五”期间,我市林业和草原局按“高海拔地区发展药材产业、青刺果产业集群;中海拔地区发展核桃、花椒产业集群;低海拔地区、江边干热河谷地区发展薄壳山核桃、油橄榄产业集群;林下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全市林草产业的发展。全市发展了以核桃、油橄榄、花椒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48.35万亩,实施木本油料提质增效34.98万亩;累计发展林下经济55.74万亩,其中以林药为主的林下种植39.22万亩,利用林地16.52万亩开展林下养殖。初步形成了高、中、低海拔地区择优发展、林下经济立体发展、高低兼顾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培育认定扶持市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85户(国家级1户、省级10户、市级74户),有效促进林草产业的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林农从林产业获得的收益。到2020年,林草产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22亿元。
问:十三五期间我市在严格耕地保护和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耕地保护成效如何?
答: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十三五期间,丽江市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工作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重视,高位推动。二是明确责任,多措并举。三是加强执法,严格保护。四是开发整治,增加耕地。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省级下达丽江市到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51.17万亩。目前从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18年度变更调查)法定数据看,丽江市耕地面积为305.5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1.4153万亩。两项指标均高于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要求,在有效保障发展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耕地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得到提升。通过推进土地开发守住耕地红线,实施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国土综合整治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全市共有耕地305.5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91%。其中水田54.8万亩,占耕地总量的17.94%,维护了占补平衡并实现净增加;水浇地11.3万亩,占3.69%,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12.97%;旱地239.4万亩,占78.37%,降低了0.87%。耕地质量的提升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写/张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三五”期间,丽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