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听不懂”把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外,音乐何需懂?
本帖最后由 丽江同城网 于 2020-1-16 10:46 编辑12月28日,著名音乐美学家周海宏作客丽江古城名家讲坛,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的讲座。讲座开始之前,周海宏说,提起音乐,很多人说“听不懂”,其实,音乐何需懂?
在音乐中追求那些形象、场景、思想、哲理、故事等内容,其实是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打开耳朵,享受音乐,别想懂不懂。
周海宏提出,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吗?并现场播放曲目,使观众切身感受高山、小溪、田野等场景。在得到了一致统一的回答声中,周海宏说:“在场观众如此一致的理解,不正能说明,还是能听懂的嘛。”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现场,周海宏说,有很多人会问,我感觉听懂了点,但是又不完全懂。那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呢?周海宏说,从音乐角度来看,音乐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就像一盘东坡肘子,表达了什么思想呢?什么都没有,简单的享受美食的味道就是它的价值。音乐也是如此,音乐的美就是欣赏音乐。
音乐理解对吗?很多人总想找专业人士给出标准答案。其实音乐理解是高度主观、多解的、模糊和不确定的,这是由它的表现机制决定的。意识到表现,音乐审美的“理解特征”就是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演奏家们对于同一首曲子的演绎也不尽相同,那么,听众为什么要遵循所谓的“标准答案”。
所以说,“听不懂”不是听众的错,因为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那些东西;“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音乐的解释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的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把一部分人推出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
现场更是以6-8个月婴儿听到音乐后的反应为例,以此来强调,听懂音乐需要天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除此之外更是带现场观众感受音乐对情绪的影响,观众们跟随着欢快或低沉的音乐,或跟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或“沉沉欲睡”。周海宏说:“生活中没有音乐,正如生活中没有酒、没有茶、没有咖啡,没有鲜花一样遗憾。”
讲座中,周海宏教授更是从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艺术教育、感性素质等方面,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周海宏说,不接受艺术教育,将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阻碍与破坏,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需要热爱艺术的国民。
在观众互动环节,有观众提出“求推荐适用于睡眠障碍、抑郁症等状况的音乐”、“如何看待短视频等传播载体”、“如何理解音乐视觉”等问题,周海宏教授均一一耐心解答,课后更是大方分享课件供其研究学习,观众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新浪微博丽江运营中心 丽江同城网总监制:陈黎 主编:孙梦瑶编辑:王亿涛、吴利、孙雪清采写:孙梦瑶初审:王亿涛 终审:孙梦瑶热线电话:0888-5310888投稿邮箱:tc0888@sina.com法律顾问:李雁华技术服务:徐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