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之子 发表于 2012-12-27 23:19

王丕震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古城举行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市各族人民欢庆撤地建市10周年之际;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指导帮助;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区位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经过近2年的努力,期待已久的纳西族已故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今“文坛奇才”的王丕震先生纪念馆筹备工作全面结束。今天隆重举行王丕震先生纪念馆开馆仪式,是丽江保护管理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立市”战略、弘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实施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恢复工程,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继2007年方国瑜先生故居开馆之后,又一座缅怀民族先贤、激励后人,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标志性文化工程。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浩东,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和仕勇等相关领导及王丕震先生之子王宪开并亲友出席开馆仪式。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和仕勇在致辞中说:“王丕震先生是当今全球高龄段作家当中以最传统的手工写作方式,创作速度最快,成果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也是丽江古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坛巨星。今天王丕震先生纪念馆的落成,王老一生的辉煌历史将在这里得到更详实的记录。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将在此得到更生动的展示。而古城的民族文化,也将在此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王丕震(1922.11.5——2003.5.17)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纳西族作家,在他62岁至80岁生命的最后18年中,夜以继日地先后创作出142部长篇历史小说,共2673万字,被世人称誉为“文坛奇才”、“中国的巴尔扎克”。1922年11月5日,王丕震出生在汉、藏、白、纳文化交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光义街新院巷14号一户纳西人书香之家。父亲王有富和祖父王一中皆是饱学之士,在家设四叔,以教书为业,其母杨富满出自丽江古城孝廉方正杨氏之家,一声勤劳慈淑。叔祖王协中是清末贡生、书法造诣较高,与地方文士和松樵(晚清进士)、王竹棋(举人)等过从甚密。王丕震常随其祖父聚会书馆,听长辈谈文论道,从小在这些地方儒士身边耳濡目染,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加之童年时期,王丕震家中还客居着两位学富五车的湖南会馆和四川会馆的耆老,受其影响,进一步扩宽了王丕震的知识面。王丕震自小就喜爱中华文化,熟读经史,背诵诗词歌赋,又十分推崇中国历代杰出人物,始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最优秀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一员,他深爱自己的祖国秉承加血渊源,充满爱国情怀。1937年,15岁的王丕震升入省立丽江中学就读,丽江著名画家周霖及名师赵银棠为其传道授业。1941年,当王丕震读到高中一年级时,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参加抗日之心毅然投笔从戎。跟随丽江籍著名抗日将领李汝炯赴陕西,就读于陕西宝鸡陆军军官学校特种兵联合分校炮兵科射击班,成为第十八期炮兵科士官学员。新中国成立后王丕震于1951年考入四川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到云南玉溪农校任教。1958年因错案冤枉入狱,长达20余年。1980年得以平反,不久退休回故乡丽江。退休后,王老本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丽江养鸡业作贡献,于是倾其不多的积蓄办了一个养鸡场。1984年初一天,王老无意中听到有人在议论武则天时,对这位一代女杰多有讥贬;王老觉得不平,认为对武则天这样的历史人物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于是王老就在简陋的鸡舍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则天女皇》。不久,书稿顺利写出后就寄给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社阅后寄回书稿请他稍作修改便可出版。待王老改毕再寄去,不料稿子却寄丢了。王老未留底稿只好重写寄去。不久,这部26万字的《则天女皇》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发行十多万册。从此,王老专心创作一发不可收,到1997年底在不足14年的时间内创作了一百部长篇历史小说,计1 899万字,作品涵盖从唐尧与虞舜到近现代秋瑾、蔡锷等百余位重大历史人物。被称誉为“文坛奇才”、丽江“三怪杰”之一的王丕震先生于2003年5月17日因患病医治无效在丽江逝世,享年82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丕震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古城举行